相比之前“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旅游模式,今后的旅游會更加高大上,也更有內涵了。
3月13日,萬眾矚目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方案稱,將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
國務委員王勇在對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作說明時表示,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王勇稱,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定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游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業內人士表示,這標志著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在文化體制改革上又向縱深邁進了一步。
1+1>2
“十三五”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結合。其中,《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游強國水平;《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要求,到“十三五”末,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由此可見,當前文旅產業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
那么,為何旅游局與文化部合并?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表示,在實踐中,文化與旅游兩個產業的重合度越來越高,文化產業領域越來越常見的一個詞就是“文旅”,文化與旅游正成為同一個產業。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蔡尚偉教授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我們常說,文化是靈魂,旅游為載體,但過去因為體制的隔閡,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考量,導致很多事情無法真正有效地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實際上都受制于體制的障礙。現在文化和旅游合為一家,為打破體制障礙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鋪平了道路。”
之前對于歷史文化資源,文化部門強調的是保護修繕,而旅游部門強調的則是開發利用,這種行政隔閡與管理壁壘導致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與開發方面難以統籌考慮和協調運作。
中研普華研究員許俊龍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此次改革是堅持文化發展先進理念、遵循文化、旅游發展規律的實踐體現,也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此次改革對于文化、旅游產業都有積極的促進意義,特別是對于統籌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整體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此外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有助于精簡組織結構,加快部門溝通,提高效能等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既是文化項目也是旅游項目,很多文化產業目標必須與旅游相結合。
迪士尼樂園開遍全球,實際上就是美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中國人最早接觸迪士尼是從米老鼠和唐老鴨開始的,之后還有電影《獅子王》、《花木蘭》,以及一系列的迪士尼動畫片的引進,再到2016年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旅游和文化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對此,陳少峰表示,文化與旅游部門的合并,有利于解決文化事業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很多地方建設的文化類場館,其實支撐不了內生式的增長,沒法解決事業與產業兼顧問題,很多事業都是賠錢的。如果文化與旅游結合,既能利用旅游壯大文化產業,也能強化旅游中的文化體驗和產業屬性。
許俊龍告訴記者,“從國際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會由政府成立主管部門負責對文化、旅游產業進行統一管理。兩部門合并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及辦事效率,徹底解決兩部門職能混淆、辦事難度高的現狀。”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為了發展文化事業、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維護本國文化安全,大都將旅游業納入文化體系,政府成立一個主管部門負責對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進行統一管理。
相關資料顯示,全球各國旅游部與文化/體育部結合的國家共44個,約占總數的23%,大多為亞洲、非洲和歐洲國家。這些國家雖然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一,但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旅游是該國特色或主打旅游產品。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特別是國家創匯和就業中具有重大作用,政府把旅游業與文化業結合起來管理和發展,體現了這些國家發展旅游的優勢與特點。
突出文化內涵實現共振效果
隨著產業升級,如今文旅項目投資越來越大,旅游文化產業已經成了我國國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支柱產業。根據國家旅游局披露的數據,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出入境旅游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4萬億元,增長15.1%。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旅游影響越來越大,機構改革必須考慮。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對此表示,全國各個城市已經組建了一百多個文旅集團。要求旅游發展的文化導向和文化深入,符合轉型升級的需求變化。文化部門的中心是意識形態,旅游部門的中心在于市場,但是在民生這個方面可以統一。同時,魏小安認為,要強化大文化,覆蓋整個社會領域,與全域旅游對應,未來預計將產生良好的共振效果。
未來文化與旅游將會進一步融合,那么對于現有的旅游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將產生哪些影響?
陳少峰認為,“未來轉型升級主要方向可能會在內容的制作生產方面更加突出文化內涵,也就是說在投資的過程中會突出輕資產的比重,包括模式的項目的可復制性,就是文化項目的可復制性和旅游相結合,所帶來的文化旅游體驗的這種模式,更多的還要去挖掘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
專家認為,文化產品變成旅游產品后,能夠使更多的文化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有效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極大地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更好地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業內人士還建議,文化和旅游部起步伊始的工作重點應放在研究制定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