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來,寧安市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在牡丹江各縣排名中實現三個翻番、五個位次前移,并躍居全省十強;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100縣(市)之一。
寧安市注重把握沿邊開放、休閑時代的發展大勢,堅持以轉方式、調結構為統領,立足于資源稟賦和生態條件,在全省率先實施公園經濟模式,打造經濟生態社會互動循環發展鏈,充分放大比較優勢,釋放發展潛能,加快了迅速崛起的步伐。
培育特色產業 增強發展能力
依托農業生態基礎、旅游人文資源和區位優勢,傾力構筑具有國內國際影響的龍江綠色產業、特色旅游、商貿物流三大產業基地,搶占發展制高點。
讓綠色產業基地引領經濟發展。新上綠色食品、新型建材、清潔能源生產加工項目56個,實施阿瑪牧場有機莊園等10個農業莊園建設,寧安成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業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新上稻米加工、淀粉脂肪代用品等30個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1%;建設寒地建材產業園,打造引領中國北方寒地建筑變革的示范區、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實施生物質發電、風能發電、光伏發電“三電”項目,項目建成后總發電能力40兆瓦。
此外,寧安市實施瀑布村特色村寨、小朱家復合溫泉度假村及水上樂園等旅游景區、景點設施建設項目23個;集中實施上京遺址博物館展陳等系列項目24個,打造中國生態養生城、龍江文化旅游地標。
推進“三園同創” 拉開發展框架
項目接踵而至,加足馬力生產的工業園區;訂單鋪天蓋地的互聯網+電商產業園;紅紅火火建設中、企業陸續入駐的中韓合作園區……走進寧安市,你一定會融入全市大力推進這“三園同創”的氛圍中。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打造產業集聚平臺。建設15號路、五里河護岸及截污管道工程、綠化工程等項目,園區發展空間拓展了5平方公里。建設占地5萬平方米的海關罰沒品倉庫和保稅倉庫,建設海峽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小微企業孵化園、高科技孵化園4個子園區,培育寒地建材、農機裝備、綠色食品3個特色產業集群。園區建設3年來,新入駐項目22個,項目總數達到65個。
打造對外開放平臺。在明星小鎮謀劃建設占地5平方公里,集韓式食品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中韓合作教育產業園、養生養老產業園、旅游度假區為一體的中韓合作園區。已入駐投資企業12戶,韓式商業街、韓資全豆腐、韓資乳酸菌留胚米、罐裝食品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據悉,互聯網+電商產業園,成為創新創業大平臺。投資3000萬元建設互聯網+電商產業園和蘇寧寧安旗艦店。園區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已入駐電商企業18戶。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實現物流貨單15萬余個,交易額實現1.5億元,網上交易品種主要是農產品、食品、山產品、亞麻制品等寧安原產地的產品。
實現“四個創新” 激活發展活力
寧安市嚴格按照“要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的要求,著力在創新上尋找突破點。
創新PPP模式探索園區建設新路。采取“土地入股,定量分紅”的征收模式,破解土地收儲難題;采取“乙方融資、政府還本、企業付息”和土地轉換的模式建設基礎設施;采取“政銀”合作模式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園。
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以產業化帶動城鎮化的響水“兩化”建設,實施土地流轉、節水灌溉、稻米加工、文化旅游開發、安置區配套建設、項目區道路交通等系列項目16個,已完成投資20億元,累計實施項目達79個,完成投資66億元。響水米產業化、產區城鎮化初具雛形。
創新采取供應鏈管理平臺模式,打造產業鏈。在果蔬產業上投資1.6億元,創建寶興安食品有限公司,運營果蔬基地、加工、銷售全供應鏈和寶興安品牌,促進由種得好向賣的好、賣的貴、賣得快轉變,實現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有機整體,帶動基地面積10萬畝,農民增收6000萬元。
此外,建設網上政務中心,實現行政服務事項網上集中管理;實施“三減”行動,壓縮審批辦事流程,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四證合一”審批制度,實施“三個一”審批,建立起審批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