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9月4日和9月7日,中山分別在深圳和廣州召開推介會后,9月14日,2018年中山市投資環境推介會回歸主場。推介會以“活力灣區·魅力中山”為主題,緊緊圍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推介中山的發展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吸引更多高端優質創新資源,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打造加快培育中山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市長焦蘭生現場作了投資環境推介,分別從區位、交通、產業、環境、宜居、政策等方面介紹中山的發展優勢,并誠摯歡迎國內外投資者到中山投資興業,互利共贏。
從整體來看,三場推介會主要面向高科技企業、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以及創新創業孵化器、投資機構。這也表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以及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的加快建設,中山處于珠三角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正在變成交通優勢,這也是吸引廣深高端投資的重要因素。
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日益凸顯
“中山,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家鄉,位于珠三角幾何中心。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山充滿創新活力。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山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第三場主場推介會上,焦蘭生強調,中山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機遇,參與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位于珠三角幾何中心的中山,按照省的部署,正在努力打造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
在交通建設方面,焦蘭生推介道,中山處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地帶,周邊有5大機場、4大深水港和便捷的高鐵線路及高快速路網,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日益凸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駛入快車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必將是大灣區建設的先手棋。中山正立足這一發展大勢,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不久的將來,從中山出發,半個小時可達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門,1小時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
副市長雷岳龍則認為,如果產業基礎是中山推介自己、招商引資的關鍵一環,交通優勢就是中山招商的新“武器”。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依托中山的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優勢,通過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加強與珠三角的交流合作,從而塑造更具特色的產業優勢。
深中通道可將東岸外溢產業帶入西岸
在嘉賓對話環節,5位嘉賓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來自世邦魏理仕助理董事總經理嚴思慧也認為,A字像三角形,在數學里面來說是一個最穩定的圖形,中山剛好位于珠三角三角形中的位置,起到支撐的作用。中山位于珠江西岸,等到深中通道落成后,中山可將東岸外溢產業帶入西岸,外地的產業去東岸也需要經過中山,通過中山對產業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和整合。中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作為西岸橋頭堡的重要意義。“隨著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等交通的建設,未來的中山將半個小時可達廣州、深圳,1小時車程內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交通優勢日益凸顯。”普華永道咨詢(深圳)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以下簡稱“普華永道”)稅務和商務咨詢總監李志云對中山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表示了肯定。
據市商務局局長林偉強介紹,在深圳舉辦的大型推介會,主要針對深圳高科技企業進行推介,因此選擇了全國最大的高科技產業商會———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作為聯合主辦單位,該商會擁有600多家高科技企業會員。參加招商的深圳企業有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對此,中山市重點推介了地理位置更近、產業對接黏合度更高的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板芙鎮和坦洲鎮。第二場廣州推介會則側重大型國企、央企甚至世界500強企業,涉及裝備制造、醫療健康等產業,中山重點推介了小欖、黃圃、民眾和三角四大產業園。而在中山本土進行的推介會則是三次招商會中規模最大的,邀請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
九大產業平臺為發展提供空間載體
推介會現場,在產業發展方面,焦蘭生推介道,中山是一座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城市,擁有配套齊全的各類產業集群,共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8個省級科技專業鎮,涌現了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家用電器、健康醫藥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燈飾光源、五金鎖具、紅木家具、燃器具、紡織服裝、游戲游藝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接下來,中山在繼續加速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同時,將重點布局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等,不斷補充新的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中山集中全市優勢資源,規劃建設了面積達153平方公里的九大產業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中山堅持在升級存量的同時,不斷引入優質增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結構調整,構建現代化經濟新體系。”
在營商環境方面,焦蘭生介紹,中山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四小虎”之一,是商業往來十分活躍的城市。如今中山1783平方公里土地上活躍著37萬個市場主體,產生人均超過10萬元的G D P,是全國金融生態最好的城市之一。中山正在按照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的標準,重點打造“三大平臺”,構筑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首先是打造高效 的 行 政 服 務 平臺,深入推進減審批環節、減審批資料、減審批前置條件、減審批時限的“四減”改革,重點建設好網上和實體兩張政務服務網,加快實現線上辦事“一網通辦”、線下辦事“一站全辦”。目前,中山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率達99 .7%,網上辦結率達99.6%。
此外,則是打造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這是一個集工業設計、產品質量認證、檢驗檢測、品牌塑造、知識產權保護、共性工廠、共享實驗室、產品智能化設計和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等于一體的技術服務平臺,將滿足廣大企業對技術服務的需求”,焦蘭生表示。另外,則是打造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吸引人才很重要,留住和用好人才更重要”。中山堅持用事業留人、平臺留人、環境留人,為企業各級人才提供優質的服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技能人才。正在推進與德國、瑞士應用技術大學的合作,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大學”的職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不久的將來,中山將成為審批最快、服務最優、人力資源支撐最給力的城市之一”。
專家
中山應變單一招商引資
為優化資源配置
“過去,政府招商引資,大多是引進資本,現在,我認為重點不在于單一地引進資本,關鍵在于引進人才。”據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魏達志表示,中山如果想吸引深圳的高新科技要素落戶,那么就應該明確戰略性的定位,樹起標桿,引領優質要素向中山聚集。也就是說,政府必須轉變成完全開放的經濟思維,從單一的招商引資走向優化資源配置。試想一下,中山若想吸引深圳的高新科技企業、優質項目落戶,那么就得拿出比深圳更好的落戶條件,這是市場條件所決定的,企業自然會進行衡量和選擇。“因此,中山不光要盯著深圳要高端要素,更要盯著全球要高端要素。無論是以人才為基點,還是以項目為基點,圍繞資源配置才是一個好的選擇。”
記者觀察
以主動推介中山替代被動吸引投資
南都記者發現,與以往招商活動命名為“招商引資洽談會”不同的是,此次中山市是以“投資環境推介會”的形式對中山進行推介的。著重是主動地去推介中山,而非被動地吸引投資。另一方面,與前幾年相比,中山招商主要以鎮區為單位,去年主要以組團的形式進行招商引資不同,此次投資環境推介會是以市的級別來進行的。市長更是親自對這座城市進行推介。從參加的單位及企業來看,此次主要包括外國駐穗領事館官員,中國歐盟商會、瑞士商會、德國商會,愛爾蘭投資發展局、香港貿發局;CBRE世邦魏理仕、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廣東長虹、木林森、中山市康方生物醫藥等中山部分企業代表共300多人參加。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國內外知名企業,顯示了此次推介會的分量。
另一方面,今年的投資推介,吸引得更多的是對中山未來發展轉型起到巨大作用的行業企業,比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健康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相關行業企業。而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類型、甚至傳統行業的企業均未參與,顯示了中山在大灣區內未來發展的計劃與方向。此外,此次投資環境推介會還強調要“實現互利共贏”,即投資不止是發展中山,也會讓這些大型企業在中山“生根發芽”,實現新的發展。推介同時多次強調,中山的發展是在大灣區的背景下進行的,中山的優勢也將在大灣區背景下予以顯現。此次,中山向世界發出了“大灣區之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