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特色小鎮的投融資及開發運營模式的解讀”為主題的分論壇上,業內人士指出,特色小鎮的投資并非單純的技術細節問題,是投資方向、投資價值判斷的問題。
政府、市場、資本三方決定能否成功
在小鎮建設上,政府和市場是否配合默契至關重要。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認為,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要穩妥推進,防止過熱,“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各自的比較優勢,才有可能把特色小鎮建設好”。
在國奧(北京)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大慶看來,要發展特色小鎮,資本也很重要,“特色小鎮能否成功,需考慮好三方面的問題:政府、市場、資本。不管小鎮的主題是什么,這三點沒研究透,小鎮根本沒法做。”
而要使得政府和市場良好地協同,關鍵在于研究產業的規劃。“能夠形成什么樣的產業,這個產業有沒有市場的競爭力,未來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問題的關鍵。”王大慶說,先把整個產業的策劃研究明白,同時把產業策劃的盈利能力告訴政府,政府和企業才能良性互動。
在政府和市場的綜合作用之下,才能催化良好的小鎮生存土壤。張占斌指出,特色小鎮的成功,離不開優秀的企業家、土地政策、金融政策、投融資政策的綜合支持,“一定要供給好的政策、體制、機制,創造市場環境,讓企業家能明確市場信號。”
建設特色小鎮需注重三大資本的融合
體量龐大的特色小鎮,無論是建設還是運營,都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體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吳亞平認為,企業家若要投資建設特色小鎮,需注重三大資本的融合: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智力資本的融合。產業資本包括特色小鎮的主導產業,或在歷史上就已存在的產業,以及后續植入的產業。
吳亞平指出,圍繞資源、資產、資本、政策、資金等方面,政府跟企業投融資模式上可以形成很多合作,包括純粹的市場化投融資模式,即政府通過這些方面配置給企業投資人、小鎮投資人,尤其是PPP模式在特色小鎮里同樣可以用。
談及金融如何對特色小鎮進行整體全緯度的服務時,瀚華金控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總監王巖表示,做特色小鎮除了產業規劃外,還應有完善的投融資規劃,“哪一部分的資金要用低成本、長期發債的形式,哪一部分是資本導入,以產業基金的形式,結合政府PPP的形式進入,哪一部分是運營的,哪一部分作為短期銷售的,把它疊加以后,這樣就對特色小鎮整體的生命力和運營提供多維度支持,金融資本在里面非常重要。”王巖表示。
將特色小鎮當“有機生態體”運營
在建設特色小鎮這一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復制房地產,但也離不開房地產企業。新華聯文旅發展總裁蘇波認為,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能夠產城融合,能夠疏解城市功能,也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而打造一個古鎮,離開投融資是無法實現的,解決的方案有很多,比如核心景區有門票收入,核心景區外的商業鋪面可以銷售。
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看來,特色小鎮發展也需要房地產業,問題是房地產企業的自身也要轉型提升,以適應特色小鎮發展的需要,房企在這方面確實有很大空間。馮奎表示,一個傳統房企能研究透房子、地、產業、不同的運營模式,這就回答了關于特色小鎮如何解決投融資的問題。
特色小鎮離不開房地產,也離不開產業、居住者、資本等要素。“特色小鎮是一個有機的生態體,若把它比作人體,那建設形態是它的肌肉,產業是其骨骼,金融和產業資本的融合是血液。”王巖說。
“一個好的特色小鎮就是居者業、住者悅,政府、企業、百姓都開心。”杭州萬科良渚文化村總運營趙博認為,選擇特色小鎮時,政府、企業等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要因地制宜,導入合適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