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鎮,總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地處全市“中優”“北改”“東進”戰略疊加區,是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確定的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距雙流國際機場30分鐘車程,距成都國際鐵路港10分鐘車程,距國際商貿物流港15分鐘車程,有著得天獨厚的產業發展優勢。
作為新都主導產業軌道交通、航空產業的重要承載地,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緊抓四川省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建設等重大機遇,按照“一個產業園區就是一個城市新區”的理念,規劃形成“一核三谷兩廊三片”的空間格局,著力打造“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創新智造新城區。
完善配套設施,推進“人城境業”和諧統一
以“人城境業”的邏輯思考產業功能區建設,是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建設集研發、生產、居住、人文、生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新型社區的導向指引。只有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個性需求,建設起園區內優質的基礎設施和保障設施,完善人群高端生活功能,才能構建起便捷宜居、包容開放的城市空間,吸引更多國際化、高素質的人才,進而加速園區進一步發展。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園區正加快推進新城PPP項目建設,新城活力公園項目已完成主體施工,投資35.78億元的道路、管網、通訊等基礎設施正加快建設;園區圍繞載體服務,大力推動57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生產性配套設施等建設,投用后將實現項目引進從“洽談、簽約、建設、投產”四個環節減少到“洽談、簽約、投產”三個環節,確保重大項目早落地、早投產。同時,園區圍繞科技服務、人才服務、金融服務,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認證認可中心、檢驗檢測中心落地前期工作,推動軌道交通學院簽約建設,逐步完善銀行網點、三方金融機構入駐。
為了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軌道航空產業新城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性配套設施建設,園區采取“區級國有平臺公司+市級國有平臺公司”合作的開發模式,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性配套設施,目前正在加快推進新城驛中心、新城谷街、安置小區、創客餐廳、職工驛站等方案設計工作,規劃建設1085畝的香城人才公寓,其首期66.7畝、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同時,新都出臺的24條人才新政和關于加快軌道交通、航空、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的扶持等政策,對園區企業在人才引進、技術創新、企業上市融資等方面給予了政策及資金的大力支持。
聚焦人本需求,重構生活生態,是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筑巢引鳳”,實現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供需匹配,打造產業功能區比較優勢的有效措施。
依托龍頭項目,形成全產業鏈發展
4月18日下午,“軌道交通西南研發中心”在位于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的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揭牌,外界的視線聚焦在了新都軌道交通發展上。據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車成都公司如今已成為西部地區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覆蓋最全、造修能力最強、產能最大的企業,具有年新造地鐵600輛、檢修1000輛,新制式軌道裝備新造150輛,鐵路客車高級修1000輛的產能,具有很強的龍頭效應,能持續吸附產業鏈相關企業,園區將以此為契機,突出產業鏈招商,通過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充分發揮產業鏈的吸附效應和集聚作用,擴大軌道交通車輛關鍵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
按照重點依托中車成都等龍頭項目帶動作用的發展思路,園區在軌道交通方面緊緊圍繞“九大核心技術”和“十大關鍵零部件”的范疇,按照跟跑動車市場、競跑城軌市場、領跑磁浮市場“三步走”發展策略,加快推進“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物流配套”全產業鏈發展。在發展航空產業方面,園區依托成飛集團和成發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圍繞航空大部件、航空零部件、航空發動機、無人機、機載設備、航空新材料等領域,以“軍民融合航空大部件的研發制造”為方向,推進“航空發動機+整機制造+配套產業+衍生產業”的航空產業鏈發展。
為了奮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園區通過主動對外招商、以企引企、三方招商等多種形式獲取各類招商信息,與企業展開了多次深入交流。在做好12個區領導包干項目的跟蹤服務基礎上,園區還主動擴大促建項目數量至35個,創新合作模式,實施項目建管分離,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工作。
目前,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在軌道交通產業方面,已成功引進中國中車、今創集團、新譽龐巴迪、德國克諾爾、瑞典丹納等行業標桿30余個,總投資134.6億元,占地2267畝,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52.57億元。航空產業方面,已引進泛華航空、海川航空、中電錦江、天空動力等30余個項目。
多舉并進,加速新城建設
作為新都構建現代產業生態圈的重要載體,新都傾力打造的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圍繞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兩大主導產業,日益呈現出“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美好畫卷。新城總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其中,軌道交通產業園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航空產業園9平方公里,產城融合區6平方公里。
按照“產業造城、生態營城、聚才興城”的工作思路,園區通過完善各類規劃、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方式突出城市生活模型設計。為實現更具針對性的發展,園區軌道交通產業按照跟跑動車市場、競跑城軌市場、領跑磁浮市場“三步走”發展策略,航空產業上以“軍民融合航空大部件的研發制造”為方向,推進形成軌道交通產業全產業鏈、軍民融合航空產業鏈。
在引入市場化投資平臺,使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新城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園區構建了專業的政策保障體系,出臺了專門針對航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設立每年5000萬元的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施“香城專家”智庫計劃和人才引進“伯樂獎”;設立兩億元航空產業專項基金;給予航空整機項目最高5000萬元,補鏈強鏈關鍵零部件重大項目最高1000萬元等產業支持;給予創新團隊最高300萬元,滬深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最高400萬元等政策支持。通過引進高尖端技術性人才,強化內生動力造血功能,加快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目前,已經擁有6個國家級技術中心、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88個省市級研發機構的新都,為園區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提供了良好的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生態環境。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正著力構筑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創新谷(智能化中心、數字化中心、磁浮研發中心),與青島四方公司、中車成都公司共同建立了西南研發中心;與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共同構建航空產業智谷,強化軌道交通和航空領域前沿技術研究,打造全鏈條式的創新平臺。通過推動園區、高校、專業機構間跨專業的聯合,園區將打造國家級的功能中心和創新中心。
未來,成都軌道航空產業新城將繼續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力推動軌道航空產業發展,預計到2020年,將引進培育企業100家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億元。到2030年,聚集企業400家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加快建成國內頂尖的現代軌道航空裝備研發制造中心、國內一流的軌道航空產業制造基地和宜居宜業宜商、產城高度融合的千億元級軌道航空產業新城,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助推成都建成立足西部、輻射全國、引領全球的“世界軌道航空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