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僑史館將重點展現華人華僑在海外的奮斗歷程以及心系桑梓回報家鄉、建設祖(籍)國的愛國愛鄉情懷。目前,漳州正通過檔案館、僑聯等部門聯系海外華人華僑,募集史料。
記載著老一輩華僑愛國愛鄉情懷的僑聯大廈歷經多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已破舊不堪,被鑒定為危房。記者昨日從漳州古城辦獲悉,漳州將投入4000多萬元對其進行修繕改造,建成漳州僑史館,目前已完成項目改造概念性規劃方案,今年7月可望啟動。
漳州僑聯大廈位于華僑新村南部,曾是漳州市薌城區僑聯辦公所在地,也是華僑新村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57年,由僑胞林開德為代表的港澳及海外華人捐資興建。新中國成立后,漳州市規劃市區西姑池一片土地為華僑新村,整個新村規劃設計72幢形態各異的別墅式樓房,按照面積大小分為甲乙丙三類。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華僑新村功能已無法滿足現代城市發展需要。在新一輪城市保護更新中,華僑新村作為漳州的特色歷史區域被保留下來,需要進行更新。記者昨日來到華僑新村,發現其內部及周邊環境破敗,存在較多搭建、新建的與原有建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不少攤販占道擺攤,影響市民出入。
據了解,有關部門此次修繕改造僑聯大廈及整治周邊環境,將拆除周邊年代較晚、質量較低的建筑,加建新建筑作為老建筑的附屬建筑,完善老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時,規整大廈周邊凌亂的街道空間,設置立體停車位解決停車問題,并通過對局部空間和綠化的調整,著力烘托歷史氛圍和閩南特色。
“僑史館將重點展現華人華僑在海外的奮斗歷程以及心系桑梓回報家鄉、建設祖(籍)國的愛國愛鄉情懷。目前,漳州正通過檔案館、僑聯等部門聯系海外華人華僑,募集史料。”薌城區僑聯主席黃珍賓說。
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4026萬元,總用地面積5.738畝,總建筑面積5362平方米,主要由漳州僑史館、附屬樓僑鄉會所和僑史館廣場景觀改造等項目組成,建設資金來自政府投資、華僑捐資和社會融資等。項目啟動以來,得到漳籍海外華人華僑積極響應,目前已籌集到207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