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西藏造像藝術博覽會(簡稱“像博會”)19日在拉薩評出18位西藏自治區一、二、三級造像師,博覽會在5天時間里通過舉辦展覽展示、技藝大賽、研討會等活動,集中呈現了西藏造像藝術的弘揚和創新成果。
西藏造像藝術具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銅、木刻、泥塑、石刻、酥油花等造像形式,內容涵蓋佛像、祖師、人物等。西藏造像傳統技藝及產品,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媒介。“像博會”是西藏繼“唐卡藝術博覽會”之后舉辦的又一傳統文化藝術專題展會。
西藏自治區群藝館副館長、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說,西藏首屆“像博會”的舉辦旨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加快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阿旺旦增介紹,首屆“像博會”共展出作品120件,包括了金屬、泥、木和玉石等材質類型,內容涉及佛像、歷史人物和民俗文化等,來自拉薩、日喀則、昌都、山南、阿里等5個地市的數十位造像師參展。
32歲的昌都造像師登曾朗杰,攜帶了一尊近2米高的銅鎏金千手千眼觀音佛像參展,這是他耗時3個月手工鍛造而成的。出身造像世家的登曾朗杰說,通過博覽會可以和全區的造像師交流學習,收獲很大,也為以后產業化發展積攢了經驗。
不少觀眾在一尊泥塑十世班禪大師肖像前駐足,贊嘆造像師技藝精湛,把大師慈祥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洛桑扎西說,這次參展的造像藝術品形式多樣、品種豐富、創意新穎,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不少參賽者是中青年,體現了造像藝術后繼有人。
西藏自治區政府此前出臺意見,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成員、巡視員阿齊說,自治區將建立造像藝術人才、大師培育體系,支持相關企業做大做強,提升創意研發水平,推動西藏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