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腳踩磚是‘生態磚’,下雨的時候不用擔心鞋子會被打濕,更不會聞到臭水溝的味道。”在貴州省貴安新區月亮湖公園,貴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舒永勝介紹到,“生態磚”有良好滲透性,道路下面都裝有盲管,雨水可以滲透進入綠地存儲起來,在干旱時緩慢釋放出來,滋潤植物,基本不用人工澆灌。
在月亮湖公園內散步,道路周圍的草坪郁郁蔥蔥,放遠望去,湖面清澈見底。
2015年,貴安新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貴安新區圍繞“打造全國海綿城市貴安樣本”的目標,提出“全域海綿”理念,編制了《貴安新區海綿城市總體規劃》、《貴安新區中心區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改變傳統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將城市分解成組團“微循環”,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成為全國率先完成海綿城市規劃控制體系建設的試點。
“城市生活用水,公園灌溉用水,這些都是雨水循環利用。”貴安新區海綿城市投資建設公司副總經理盧金山介紹到,貴安新區還對收集的雨水處理凈化后再回收利用。
貴安新區首創“城市再生水循環利用系統”,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統等對雨水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讓城市“會呼吸”。
貴安新區在城市開發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嚴格控制道路和場地豎向,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總體思路,構建了水量、水質三級控制屏障系統,杜絕了城市內澇點的出現,三年試點建設以內,貴安新區從未發生城市內澇。
在離月亮湖不遠的蘆官村,一個生態污水處理廠正在修建中,“這里修建完工后,每天可處理400噸的污水。污水場連接村子的每一戶人家,可將整個村子的生活用水排放到這里集中處理。”舒永勝介紹到,在建的污水處理系統將人工濕地、滲水鋪裝等海綿城市設施與規劃設計有機結合。
像這樣的污水處理廠,貴安新區計劃建設33個,覆蓋境內全部村莊。已建成投用的車田村污水處理站,經過處理后的水,能達到一級A類標準。
透水鋪裝、綠色屋頂、雨水濕地、雨水花園……貴安新區在建設過程中,將生態、綠色、因地制宜理念融入到了城市建設的角角落落,建設的5個生態保護區、8條綠廊、94座各類公園等等,也將生態環境合理的保護利用起來,做到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真正留住了山水鄉愁。
貴安新區地處長江、珠江分水嶺地區,是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其生態安全關系到整個流域的水環境保護。作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貴安新區用實踐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力爭做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城市樣本。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正走出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