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東省濰城區人民政府、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養老產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第四屆中日韓健康養老產業高峰論壇”在山東省濰坊市魯臺會展中心舉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150余人共同就養老產業跨境投資合作展開對話,深化中日韓三國在康養產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科學推進醫養結合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認為,醫養結合是一個新生事物,當前對醫養結合存在著認識的誤區,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一是以醫代養。醫養結合不是鼓勵過度醫療,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十分強烈,如果這個制度掌握不好的話,會加劇過度醫療。醫養結合的重點不是簡單的“醫院+養老院”或者“養老院+醫院”。二是窄化醫養結合。醫養結合的“醫”包括前端的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也包括后端的康復護理、臨終關懷,實際上是一個大健康的全過程。
怎樣科學推進醫養結合?吳玉韶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要樹立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理念。從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健康管理、健康體檢到醫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實際上是一個全過程、全鏈條的提供老年人的健康護理,所以醫養結合應當是樹立大健康的理念。二是要真正以居家的健康服務為重點。老年人最需要的醫養結合服務實際上是居家的、社區的、家庭的服務,這些其實是醫改要解決的。三是大力發展康復護理服務。醫養結合要更多突出為老的特色,老年人健康剛需是康復護理。所以要樹立積極老齡觀,把關口前移,注重失能失智的預防。四是大力發展老齡健康產業。
吳玉韶認為,未來五大老齡產業非常有希望。一是老齡健康管理業;二是老齡照護服務業,三是老齡康復輔具業,四是老齡精神文化業,五是老齡的宜居環境業。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秘書長、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桑濱生指出,中醫藥是我們國家的特色,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養結合,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藥在轉變發展方式。中醫藥不僅在我國健康保健中發揮作用,現在也走向了世界。由于經濟全球化,整個人類追求自然理念,中醫藥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與親睞。現在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一帶一路”中,中醫藥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內容。中醫藥的科研也受到了各國的重視,現在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都在研究中醫藥。
醫養結合中的保險機遇
中國人壽集團養老資深專家衛新江認為,中國養老彎道超車的路徑選擇是醫養保結合。
中國的養老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起點就更得考慮如何超越的問題。衛新江主要談到四個問題:
第一,目前國內養老的現狀。目前國內養老的現狀是觀望居多,叫好不叫座。原因一是商業模式不清楚,二是營利模式不清晰,三是新興產業規則少,四是零散產業難,五是服務老人細節多,六是整合資源難度大。
第二,為什么國際上的保險公司都不做養老,而中國要做?雖然中國保險發展比較晚,但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在很多領域已經超越了國際同行。第一個超越是線上交易,我們可以全部在線實現。第二就是在醫療這部分。日本的醫療是交給社會福祉機構,讓福祉法人去做。我國是政府通過“放管服”,政府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保險公司來經辦、承辦。這是屬于中國的特色。
第三,應該如何超越?來自日本的數據表明,日本的人均壽命是87歲,一個人活到87歲的話,其中有12年需要別人照顧。日本人最擔心的是什么?人口老齡化最擔心的是什么?就是活的太長了導致的護理費用的開支問題。日本有介護保險制度,日本個人掏腰包的還占30%,這個是必須的;如果個人一分錢都不掏,這種制度已經被證明實際上是不可行的,個人必須負擔一部分,這個制度才是可持續的。而解決這個30%的缺口就給護理保險提供了商機,在設計中國養老模式的初期就同步設計護理保險就是中國的超越路徑。
第四,醫養保結合的中國路徑。具體而言,我們的超越路徑就是醫養保結合。醫養結合很美好,但這些都需要錢,沒有錢,這些美好的東西是得不到的。保險的功能就是提前規劃,如果沒有保險,那么醫養是不可持續的,是沒有保障的。對于老年群體來說,提前規劃養老問題、保險問題,應該是能夠把中國的醫養保三者結合,找到轉換的動能,把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個新的驅動力,我國養老產業是可以后來居上的。
在大健康領域進行產業實踐
北控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養老投資經理楊天賜介紹說,北控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有關養老的板塊叫北控醫療,主要是負責大健康領域。目前有五大板塊,一是醫療,二是養老,三是新興產業園,四是金融投資平臺,五是大健康領域。
楊天賜介紹說,北控首先會做一部分醫療服務,主要以醫院為主。其次在醫院的醫療之外,會附屬一些家庭醫生,在家庭醫生的外圍,我們為這些醫院,包括教育、養老的高端設施提供居家醫養服務。
其次是智慧養老。智慧養老板塊目前有兩個品牌,一個是金太陽,主要是在福州;二是宏泰,主要是在江蘇的無錫。目前整體的業務量,服務過的老人大概在70萬人左右,床位數在1700張左右,服務的站點大概有400多個。下面共有六家養老機構,其中三家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在90%以上。
總體來講,北控是沿著大健康的領域來前進,培育新的養老、新的醫療的業務和模式是一直的目標。目前整個集團的重點,是進行健康管理產業的實踐,分為三個級別,醫療級的健康管理、消費級的健康管理和休閑體驗級的健康管理。
加強國際養老合作共贏
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養老產業委員會會長陳玉琢分析認為,中國養老服務業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一是人員專業化,表現在專業人員在增多,培訓力度增大,從業地位要提高。二是服務標準化。隨著養老事業的發展和時間的增長,我們的標準會越來越多,標準體系會日益完善,養老服務標準化,三是經營品牌化。四是發展連鎖化。
陳玉琢指出,中日要加強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但是,我們跟日本進行合作也不能盲目,要從下面四個方面來進行合作。第一,日本投資中國。第二,中國投資日本的養老企業,進入日本的養老市場。第三,日本模式輸出中國。第四,日本產品輸出中國,日本產品的科技含量高,設計精心,老年輔助用具輸入中國,是目前我們國家應該從政府層面推動,從行業方面引領,從企業方面應該進行努力的。
陳玉琢認為,應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我們的服務項目運營管理,二是日本服務項目的規劃和設計,三是服務人才的培養,四是養老服務輔具的提供,五是養老服務品牌的合作,六是養老服務人才的輸入。
民政部培訓中心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成海軍分析認為,中國和日本養老產業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里涉及三個問題,一是雙方的共性特征,二是差異性特征,三是發展趨勢和交流。
成海軍認為,中日養老服務業發展有四個共性特征。一是中國和日本在老齡化的程度和發展速度上是有相似之處的。日本197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總人口是1.27億,65歲老年人占26%,是全世界老齡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017年我們的老年人口60歲以上是2.31億,老齡化程度是17.3%。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速度來看,我們的老齡化率應該是有幾個特點:發展的速度快,失能化、少子化、空巢化的特點比較突出。日本的特點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中國未來將和日本的這些特點接近。二是養老服務業達到一定規模。 日本的養老服務業高度發達,日本的介護業在世界也是一流的,標準高、服務質量好,它的優勢在于擁有完備的制度保障以及規模比較小,靈活性比較好。三是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兩個國家的養老服務業都形成了一個外表看比較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但是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比較初級。日本的制度構建、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程度比較高。四是養老服務專業人才不足。現階段我國養老人才有十個特點:薪酬水平低、勞動強度大、整體素質低、職業待遇差、缺乏培訓機會、晉升空間少、社會地位低、年輕人不愿意干、機構招工難、人員流失高。發展養老服務業人才是關鍵,目前,中日兩國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成海軍進一步分析了中日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差異性。一是立法具有差異性。從立法的角度看,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有老年人相關權益保障的內容,在立法的條文中大體是兩個類型,第一個是分散模式,把老年人相關的權益、福利、服務等等應該享受的內容,散見于各種專門的法律當中。第二是集中專門的立法。在發展養老服務業方面,日本整個的戰略主要靠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而我國處于發展階段和初步階段,主要靠的是相關的政策。二是機構的類型和模式不一樣。日本的養老服務模式和服務設施多樣化。日本的機構分為福利型、保健型和醫療型三種,分別針對是三種不同的人群。
成海軍指出,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都面臨著共性的問題,就是如何面對老齡市場的發展,企業如何在老年市場中能夠獲利,通過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如何能給予老人提供多方面的養老服務。最應該做的是“走出去”“引進來”,加速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用國外模式、理念沖擊自身短板,才能快速發展,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