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月16日,北京12個分區的規劃已經全部落定,目前僅有東、西城的城市規劃及通州區整體規劃還沒有出臺。
第一,根據北京市規委發布的消息,東西城規劃是雙城合并規劃,兩個區不再單獨編制規劃,而且東西城統一規劃是將由市規委牽頭編制,級別和通州城市副中心規劃是一樣的。
第二,隨著城市副中心控規的出臺,通州區整體規劃可能將會和北三縣規劃進行整合公布,這也就意味著通州區可能將不會單獨編制規劃,而是和北三縣合并規劃,推動通州和北三縣的四統一。
在目前北京公布的12個分區規劃中,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已經逐漸進入深化階段:
【1】
核心區規劃推動東西城合并
北京城市發展形成“一核一副”雙中心模式
從目前透露出來的消息看,核心區的東西城合并已經基本成立:早在2018年11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考察東西城時,已經提出東西城必須堅持一本規劃、一個標準、一套政策,俗稱核心區三統一規劃。
尤其是這次東西城合并規劃是由北京市規委牽頭編制,意味著核心區整體規劃的高度可能會和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相提并論,甚至可能需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
北京核心區是首都功能的核心承載地,是北京四大中心定位中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集中體現,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限量:
第一,大力疏解之后,常住人口會迅速下降,人均資源提高明顯。
第二,提質發展,綠化空間變大,居住環境大規模改善。
第三,公共資源進一步提升,學區、醫療等水平不降反升。
第四,企業更新換代,人群素質提高明顯。
第五,大量騰退及嚴控開發,住房供應量大規模下降,會推動房價上升。
毫無疑問,東西城核心區依然會是北京房價的絕對標桿!所謂四環內成立首都特區的說法或許將不復存在了。
其次就是城市副中心,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承載地:北京的核心優勢資源基本上被核心區及副中心瓜分完畢,形成了一核一副的聯動發展大格局。
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定位本質就是北京的新經濟中心區,通過發展行政辦公、商務服務及文化旅游來形成北京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副中心未來的房價將直追核心區:
第一,優勢教育資源及醫療資源大規模東遷,提升副中心配套優勢。
第二,到了2025年,副中心將會形成環狀+放射型軌道格局,交通優勢不低于核心區。
第三,北京市政府市委入駐,將會拉動大規模的企業轉移,產業規模迅速放大,人口將會迅速增長。
第四,未來三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會超過萬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可以說,未來北京城市發展的“雙中心驅動”模式已經基本成型。
【2】
三城一區,搶占北京科技創新中心
經開區擴容,協同香河、武清
北京城市未來發展的第二個重點,要首推“三城一區”,是北京四大中心中,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地。
尤其是亦莊經濟開發區,總規劃面積從原來的不到60平方公里擴容到了目前的255平米公里:亦莊經濟開發區的最南端已經延伸到了采育地區。
同時根據21世紀經濟報的報道,原來的城際鐵路聯絡線(新機場-首都機場)將由城際鐵路改成地鐵快線,這就意味著亦莊經濟開發區將可能實現全面通地鐵的基本格局。
如果城際聯絡線改成了地鐵快線,那對緊鄰亦莊采育地區的香河安平地區及天津高村鎮地區將形成較大的輻射作用。
綜合來看,北京三城一區瓜分了所有的科創中心功能,是北京重點發展科創功能的承載地。但是從發展潛力看,未來科學城及亦莊經濟開發區的空間顯然更大,從人口及未來的產業規模上看,極具發展張力。
同時亦莊經濟開發區的擴容,也給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3】
南中軸開始發力
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橫空出世
1.6萬億產業機會啟動
自從北京申奧成功之后,北京城的北中軸線建設就開始持續發力:所有的奧運場館及奧林匹克公園均建設于北中軸線之上,北中軸區域成為了北京著名的豪宅區。
而隨著雄安新區的出世,二機場的建設,北京南中軸線已經開始發力:連接北京核心區、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機場和雄安新區的重要空間走廊。
尤其是本次大興分區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一軸三城”的城市發展規劃:以中軸線發展為核心主軸,重點打造新機場臨空經濟區。
根據目前已經批復的《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北京將與河北合作共建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北京新機場未來產出將達到1.6萬億的經濟規模。
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重點是三大新區:榆垡鎮的服務保障區、禮賢鎮+廊坊廣陽新區的航空物流區+固安物流園的科技創新區,這三大新區將共享北京新機場帶來的1.6萬億產業盛宴。
綜上所述,隨著北京總體城市規劃出臺及各個分區規劃的公示,北京未來15-20年的城市發展格局已經基本確定:
第一,由單核驅動轉向雙核心驅動:東西城合并之后,北京城將形成中央政務區+城市副中心的雙核驅動模式。
第二,京津冀協同發展區成為重要支點:城市副中心協同北三縣、亦莊經濟開發區協同廊坊香河及武清、新機場協同固安及廊坊廣陽新城。
第三,跨省地鐵取代城際高鐵,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城際聯絡線的城際方案被跨省地鐵快線所取代,意味著京津冀地區未來跨省地鐵將會成為省際交通的核心手段,從而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