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北省河間市獲悉,近年來,河間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重點建設河間市現代農業園區等集農業生產、科研、觀光、科普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切實做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河間市現代農業園區累計投資5.6億元,流轉土地3.5萬畝,2016年總產值3.5億元,2016年12月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一、敢于突破,致力創新,支持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
一是堅持高起點規劃。2014年,組織業界頂尖專家多方論證,為走農業發展新路尋求“智力”支撐。編制《河間市現代農業園區總體發展規劃》,確定“一脈、兩軸、七組團”總體布局,規劃面積8.06萬畝,建設高科技牡丹產業示范基地、國際良種馬繁育基地等5個基地,積極構建河北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國著名休閑農業旅游景區。
二是落實組織架構。成立了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園區管委會,從農業、國土、旅游等相關業務部門及所在地鎮政府抽調25名人員常駐園區辦公,做到機構、人員、場所、經費“四落實”。出臺《河間市現代農業園區管理辦法》,健全園區各項管理制度,為園區發展搭好“架子”。
三是創新引領幫扶。園區發展初期,由園區管委會引導各合作社統一生產、推廣、銷售;形成一定產業雛形后,促進潛力大的合作社做大做強;培育出“龍頭社”后,向“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轉變,由大帶小,逐漸做大整個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步入正軌后,政府從引領角色轉變為服務角色,做好園區發展幫扶工作。
二、流轉土地,統籌資金,夯實田園綜合體發展基礎
一是整合土地與節約用地結合。河間市土地流轉指導辦公室專門成立園區服務小組,與景和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聯合行動,逐戶摸底調查,動員農戶流轉土地。截至目前,園區內已流轉土地3.5萬畝,土地流轉率70%以上,滿足園區發展首要條件。同時,嚴控區內用地,避免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引導合作社少用地多產出,鼓勵間作套種和“林+”模式,讓平面土地立體利用。
二是內投資金與外引資金結合。制定《河間市整合資金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見》,2016年全市整合各類資金5000萬元投入園區建設。對外推介園區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投資,引導本地農業投資項目向園區聚集,區內累計投資5.6億元。
三是配套設施與美麗鄉村結合。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不斷完善園區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2016年修建水泥路面40萬平米,安裝排水管道9283米,新增噴灌面積5258畝,建成11萬KVA變電站。修建景觀大道連接道路,建設游客接待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實現WiFi全覆蓋。同時,重點打造區內28個省級重點村,實現美麗鄉村和現代農業園區相得益彰。
三、培育龍頭,提升質量,打造田園綜合體區域品牌
一是“龍頭+農戶”增強綜合實力。采取“小組團、大融合”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農戶”聯合發展,依托龍頭社實行產業化經營,突出生產基地的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建設,打造園區現代農業集群。目前,華奕油用牡丹、興豐農場、意馨合作社3家龍頭社共帶動農戶820戶,聯合發展立體種植養殖為主的一產、帶動農產品深加工的二產、連接休閑觀光養老的三產。
二是“高標準+嚴監管”做大自主品牌。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嚴格按照國內最高標準檢測農產品,把控農產品質量;建立農產品追溯機制,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推行“三品一標”和品牌認證,全力打造地標性特色農產品。目前,已擁有“三生天香”等3個注冊商標。
三是“新農民+新品種”提高技術含量。園區與河北農大、天津正大農牧公司等院校、知名企業合作,聘請知名專家為技術顧問,研究生駐社指導。河北農大食品科技學院將“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設在園區,便于新技術的應用推廣。“超越夢想L600小西瓜、 河天瑞餃子、 牡丹花茶”等新產品市場廣闊供不應求。園區組織開展“實戰型”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成果轉化,已有新型職業農民887人投身生產。
四、實地體驗,“互聯網+”,刷亮田園綜合體河間名片
一是拓展宣傳平臺。通過CCTV7《魅力城鄉》《每日農經》、搜狐網、長城網大力宣傳園區,推介特色產品、特色風光,吸引游客實地體驗了解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體驗鄉村游的樂趣,口口相傳,贏得口碑。
二是擴大銷售空間。融入“互聯網+農業”網絡營銷體系,通過阿里、淘寶、微信等B2B、B2C平臺,訂單生產,網絡交易。目前,8家合作社已開通網絡交易平臺,96%的合作社已開通微信推介平臺,銷售糧食、土雞、土雞蛋、土鵝、蜂蜜等農副產品,區內合作社通過網絡宣傳營銷平臺平均增收20%以上。
三是開發旅游產品。在“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基礎上,構建“梨花園”“雜糧園”等不同主題的文化村。園區與文化村共建,打造“水下養魚、水上養鴨、河岸種樹、塘邊垂釣”“蜜蜂園、孔雀園、小小動物園”“騎馬、馴狗、沖浪、漂流”等系列觀光休閑度假綜合體。2017年勞動節、端午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3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