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驅動與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1月15日在北京舉行。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智慧養老與京冀養老一體化”分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養老市場需求巨大,要推動我國養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還需積極推進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余斌認為,要推動我國養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達到滿足養老需求的最終目的。余斌指出,當前,我國養老市場正發生著變化。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有2.2億,65周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1.4億。可以說,我國老齡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未富先老的特征非常明顯,這也為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余斌認為,基于我國國情,簡單地從養老人口數量來推出我國養老產業規模,是欠準確的。因此,我國要想發展養老產業,除了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和成熟的模式之外,還須深入研究中國養老市場的特點。只有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市場研究,才有可能給出準確的定位、獲得健康發展的機會。
第二,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即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余斌指出,總體而言,我國大多數產業仍停留在低質量環節,傳統的、低端的無效供給居多,新型的、中高端的有效供給有所欠缺。我國養老產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與大量的、低端的無效供給相比,新型的、中高端的、能滿足需求的有效養老供給明顯不足。
余斌分析,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規模很大,只需占據其中1%或2%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做出規模遠遠大于發達國家的養老產業。余斌表示,從市場化運作的角度而言,企業或許應該瞄準高端的、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群。從整個養老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則可能還需要多研究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有足夠支付能力和愿望的老年人群對養老產業的需求。
第三,實現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即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余斌認為,供給不平衡的原因,在于供給側存在大量的體制機制障礙,從而束縛了供給側的活力,讓供給難以對市場中已出現的變化作出反應。
而所謂深化改革,就是要消除供給側所存在的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讓供給側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并能及時適應需求側的變化。
不過,余斌也指出,養老產業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產業,其投資規模大、回收期漫長,盈利能力相對較差。因此,養老產業更需要整個社會、政府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來解決養老產業本身發展所面臨的一些體制和機制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