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東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核心位置,1993年11月,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成為首批省級開發區之一,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5年來,吳中開發區既建設好“城”又保留好“鄉”,在這片近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現代城市、產業的高速發展與田園風光的慢生活交織。吳中開發區創新答好“鄉村振興”問卷的實踐經驗,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面發展的追求,值得總結和研究。
一、吳中開發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
吳中開發區鄉村振興的探索和實踐,已初步展現出鄉村振興的新亮點,集中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是鎮村經濟穩步增長。在宏觀環境相對趨緊情況下,近年來吳中開發區經濟保持了穩中有升發展態勢。去年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6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房地產)99.7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78億元,比去年增長6.3%。鎮村兩級凈資產達32億元,村均穩定收入650萬元,經營性資產42億元,產業載體面積177萬平方米。這些指標顯示吳中開發區經濟正進入新一輪增長的上升通道。
二是休閑文旅產業引人矚目。以旺山5A級景區、石湖風景區、張橋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以環秀小筑、旺山生態村、城隍山道觀、乾元寺、石湖范公堤等項目為載體,集聚一批旅游休閑度假項目和設施,打造集旅游、度假、主題娛樂及餐飲、休閑會議、生態居住等多方面功能于一體的配套完善、個性鮮明的蘇州城南休閑旅游度假新勝地。去年,旺山入圍江蘇省首批風情小鎮創建單位等。
三是美麗家園嶄露頭角。自2015年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共涉52個自然村(全部保留村),其中22個美麗村莊,30個康居村莊,總投資約2.6億元,惠及農戶2800戶左右,至2018年底,保留村莊將全部完成美麗鄉村建設。
四是農民生活品質提升。轄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提升,去年達到39853元。各街道社區股份合作社現金分紅占村級凈收入的比例超過25%,開發區各類合作社農民戶均分紅超過2720元。
二、吳中開發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經驗總結
從吳中開發區實踐看,在解放思想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務實的創新舉措,從而在鄉村振興中呈現新亮點。
一、堅持規劃先行,注重頂層設計。高起點形成“一核一圈一廊一區”發展格局。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吳中開發區緊緊抓住規劃這一重要環節,使規劃在開發區鄉村振興實踐中充分發揮了先導性、引領性作用。堅持突出重點、協同互動,規劃了 “一核一圈一廊一區”產業和城市空間布局,其中重要組成一區即“生態休閑旅游區”,即由越溪旺山張橋、橫涇南部片區組成,打造以生態農業、特色民宿、鄉村體驗為主題的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區。
二、緊緊扭住做強產業,牢固確立并全面實施“多元化經濟”方針。吳中開發區鄉村振興的一個鮮明特色是,緊緊扭住做強產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牢固確立并全面實施“多元化經濟”的方針。一方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17年底,三大產業結構比例從2014年的1.0:55.9:43.1優化為0.6:54.1:45.3,服務業比重逐年加大,工業經濟質量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底,區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9家,實現產值238.5億元,占規上工業企業產值的33.1%。
三、積極打造文旅品牌,切實提升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涵。開發區把文旅品牌打造與城鎮改造、景觀工程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吳中開發區的鄉村振興更具有文化內涵與文化魅力。一方面,積極挖掘文旅資源。打造了旺山5A級景區、石湖風景區、張橋現代農業產業園、環秀小筑、城隍山道觀、乾元寺、石湖范公堤等一系列文旅資源。其中旺山村通過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實現了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為全國文明的5A級景區,旺山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江蘇最美鄉村等眾多榮譽。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文旅創融合互動。如橫涇街道通過打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吳地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鄉村,逐層推進整個南部14平方公里的農旅融合建設。同時,全力培育本土特色產業,用好社會資源,積極引入優質企業的相關業態,與“同程旅游”“鑫控集團”等建立了合作運營框架;而橫涇本土特色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產業,如橫涇大米、橫涇糟燒、舊木古建、太湖帆船制作等,通過與優質企業合作,以大米烘焙、燒酒精釀、古建家具制作展示等方式,深度挖掘產業鏈條,發展產業集群,與 “稻香橫涇”這個鄉村旅游IP聯合并舉。
四、全力推進精準改革,積極構建鄉村振興的新體制新機制。一是積極建設農民合作社富民機制。橫涇街道上林村先后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股份合作社、資金股份合作社、農房合作社四個專業合作社,通過這4個合作社平臺,整合農民手中的土地、勞動力、閑置的資金以及空置的宅基地,提高利用率,形成規模效益,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和農民整體發展的內生動力。其中,土地合作社于2006年3月27日正式成立,是全國第一家工商注冊土地股份合作社。將上林村1131戶農戶的所有土地整合起來,通過土地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分紅。勞務合作社又分衛生保潔、綠化養護、民生設施和農業生產四個小組,整合農村勞動資源,保障每個家庭有一個固定崗位,成為村里充分就業的最后一道保障防線。資金合作社,整合農民手里的閑置資金,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建造標準廠房,廠房出租后,政府拿稅金,集體拿租金,老百姓通過資金入股拿股金,實現三方共贏。民房合作社,根據農村空心化嚴重的情況,通過民房合作社對農村閑置民房進行入股整合,統一引進社會資本,用企業專業化手段與市場對接。二是著力理順街道、村管理體制。開發區全面推進“政經分開”,村一級脫離經濟活動和招商引資,回歸本職工作,主要抓基層黨建、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矛盾排查等工作。
五、全面加強黨建引領,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一方面,切實加強開發區黨委對鄉村振興實踐的領導,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把方向、謀全局,使開發區鄉村振興探索實踐邁出了扎實的步伐。另一方面,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努力使黨建在鄉村振興中起到重要的引領、保障作用。如省市兩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莊東林渡建立了單獨黨支部,成立黨群服務中心和黨員議事室,上林村首創了“村民聯系卡”制度,等等。
三、目前吳中開發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在已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吳中開發區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優化。已有的規劃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起了引領和先導的作用,是基于開發區內部的功能片區相對科學的劃分。如何在“求同存異”上做文章,是頂層設計應該謀劃的內容。“存異”做得相對不錯,也就是在內部規劃較為合理基礎上取得的成績,其本身也與全市十大板塊的其他地區存在距離,彰顯優勢不夠;在“求同”上,如何拓展思維,增強與本區域外地區的協調聯動,似乎考慮得較少,應該加強。
二是產業化層級需要提升。農業上,農產品加工鏈相對較短,深度加工不夠。農產品的附加值有待提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產地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和知名產品品牌很少。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存在矛盾。
三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在居住、交通、教育、醫療、購物、金融服務等生活緊密相關的公共品供給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客觀上也加劇了人力資源日趨匱乏,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瓶頸。污水、給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停車設施與村民生產生活和產業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供水水質、污水設施、達標公廁全覆蓋、垃圾清掃收運處理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和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是土地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農村建設用地效果較差,配置不合理。出現有的區域有建設用地沒產業,有的區域有產業沒可用建設用地的尷尬現象,特別在近年來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一矛盾極其突出。這方面缺乏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科學態度,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搞“一刀切”。
五是人才缺乏問題。部分地區存在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的問題。同時在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選拔、培養方面也有這個問題,加強村組織帶頭人的培養迫在眉睫。需要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到農村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專業人才、科技人才、鄉土人才四支人才隊伍相對缺乏。
六是鄉風文明程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吳文化元素挖掘不夠,自然村落作為特色鮮明的文化載體還沒有完全激活;需要提高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的保存力度。傳統文化元素需要近一步融入田園鄉村建設之中,使村莊更有靈魂、更具特色。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傳說故事等缺乏深度挖掘和梳理。在充分利用古廟、古橋、古樹、古民居等鄉村景觀,做好文化名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吳中開發區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吳中開發區鄉村振興實踐正站在新的起點,根據新的形勢要求,應著力聚焦高質量發展、加速綠色崛起,促進產業協調融合、農民增收致富、社會和諧穩定,奮力書寫好鄉村振興的“吳中開發區答卷”。圍繞實現上述目標,提出以下對策:
一要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在“求同存異”上做文章。“求同”就是要不斷提高區域合作層級,由有限范圍向以市場為主體的區域一體化轉變,要加強與周邊地區溝通協調,實現規劃對接;“存異”就是要更加明確自身定位,堅持產業的分工協作、錯位發展,打造特色產業,形成合理分工、協作有序的發展格局。尤其要對吳中開發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要加強研究,進行整體戰略部署。
在開發區內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層次。以郭巷、城南為第一方陣,率先補齊鄉村民生短板;以越溪、橫涇為第二方陣,著重從鄉村文旅產業發展上進行突破;以太湖新城為第三方陣,研究國際領先的城市生活與太湖鄉土風貌如何對接的大文章。按照開發區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收入狀況,三個方陣的戰略推動點雖各有側重,但可以同步推進。
二要促進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街道帶村、街道與村互動,圍繞開發區“一核一圈一廊一區” 產業發展總體格局,加強引導和支持,因地制宜提升集體經濟,提高村級資產經營效益。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對每個村莊的特色做全方位的理解,力求村莊把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做得更好更精,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上,以橫涇南部片區為試驗,突出發展創意農業,重點發展文化型、生態型創意農業,挖掘農業文化遺產,豐富文創產品,培育創意農產品、創意農田景觀,致力于“種好風景”“賣好風景”。突出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生產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建設大米種植基地,推動特色農產品從生態種養殖到電子商務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鼓勵發展特色農產品,放大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志品牌效應,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生態化、品牌化發展;工業上,必須牢牢堅持“兩山理論”,對轄區內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堅決關停并轉,優化騰退工業廠房,持續發力高端制造、總部經濟,全面盤點村(社區)集體資產;服務業上,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部資本進駐。以越溪、橫涇為重點區域布局,引進在國內、國際具有知名度的文旅、酒店、民宿項目落戶開發區。
三要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力促機制體制改革。堅持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體化,進一步完善污水、給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停車設施符合村民生產生活和產業發展需求,供水水質達標,污水設施正常運轉,達標公廁全覆蓋,垃圾清掃收運處理機制健全,持續加強美麗鄉村的打造。
關注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特別是近年來開發區大力推進拆遷安置工作的背景下,要特別加強居民的就業、創業引導;繼續加強對市場準入條件的放寬,減少鄉村發展的政策性制約,比如開辦民宿等。
四要多渠道盤活、整合土地資源。一是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穩妥、有效引導工業布局向產業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二是繼續推進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形成新增建設用地。三是區層面了解土地問題矛盾,再制定專門方案對土地性質做略微的調整,并保持土地性質長時間不變。四是利用好鄉村閑置土地、房屋資源,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的盤活,對鄉村舊房改造、騰退轉讓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進行相關政策和資金補貼。
五要加強黨建引領,培育引進高素質涉農人才隊伍。打造敢干事、肯干事的的基層黨組織,優化重組鄉村黨員隊伍,以四個街道一個新城的產業布局和資源特色,建立不同的“行動支部”,探索“黨建+”模式,比如“黨建+旅游”等,形成不同的鄉村黨員志愿者團隊,調動積極性。
大力培養復合型高素質農業人才,規范企業管理者的行為,培養一大批具有健康、先進理念的農業產業經營者。同時,積極開展技能培訓,針對農業產業發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類型進行培訓,提升農民服務人員的技能水平。通過富有激勵性的薪酬制度、富有挑戰性的高薪制度,吸引海內外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的產業化大軍中來。定制培養職業農民或聯合舉行農業農村技能人才培訓班。
六要延續鄉土文脈,維護鄉風文明。一是充分挖掘吳文化元素。將自然村落作為特色鮮明的文化載體來建設。二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結合鄉村調查和農民意愿確定建設計劃,從農民反映強烈的村莊垃圾整治、河塘清理改善道路通行條件等項目開始實施,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三是做好鄉村文化傳承。塑造文明鄉風,大力倡導文明鄉風建設,在有條件的村莊,梳理并形成符合新時期發展要求的“村規民約”,以制度性約束,讓鄉村生活更加和諧。
今后五年是吳中開發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機遇期,也是開發區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強化擔當意識、創新意識,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大膽探索、開拓奮進,使人民群眾在開發區的建設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