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是多民族聚居區,蒙元文化、游牧文化、河套文化、林俗文化、紅山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此交融匯聚。近年來,隨著內蒙古大力實施“旅游+文化”戰略,文旅融合新生態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新的增長極。尤其是在內蒙古首屆旅游發展大會召開以后,文化旅游發展如雨后春筍,在旅游產品、景區演藝產品和旅游商品的設計研發上不斷深入融合歷史民族文化、地方風俗風情。日前,內蒙古文化與旅游發展暨旅游推進工作會議在阿拉善盟隆重召開,可以預見,隨著文旅融合不斷走入深水區,“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金字招牌將越擦越亮,越叫越響,“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會為越來越多的游客所向往。
文化扮靚景區
內蒙古橫跨29個經度,有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河湖、溫泉、濕地、地質奇觀、中俄蒙口岸、歷史民俗文化等十大旅游資源,憑借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旅游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大眾時代的到來,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的轉變,提高景區文化內涵,打造文化旅游線路已經成為內蒙古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2015年以前,鄂爾多斯九城宮旅游區陸續建成了水上樂園、垂釣園、兒童娛樂園、大戲院、滑雪場、采摘園和養殖園等項目,成為鄂爾多斯、包頭市很多游客周末休閑的好去處。
鄂爾多斯九城宮旅游區負責人蘇雙權說,為進一步提升景區旅游品質,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我們開始嘗試為景區注入文化元素,深挖文化內涵。
史料記載,自從15世紀中葉,守護和祭祀“八白宮”“蘇勒德”等象征成吉思汗靈魂和戰功圣物的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駐鄂爾多斯地區,使鄂爾多斯成為以蒙古族為主體、以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蒙古族文化成為鄂爾多斯歷史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九城宮旅游區為展現吃蒙古餐、住蒙古包、騎蒙古馬、看演出、祭敖包、跳篝火、感受蒙古民俗、體驗原生態游牧生活,建成了占地900余畝的伊克汗蒙古游牧部落。蘇雙權介紹,在伊克汗蒙古游牧部落項目中,景區根據鄂爾多斯高原蒙古族蒙古包文化的發展歷程,建成了9個不同時期的99頂蒙古包,為游客設計了“一醉下馬酒、二醉蒙文名、三醉蒙古服、四醉蒙古藝、五醉蒙古人家、六醉敖包會、七醉蒙古美食、八醉篝火之夜、九醉蒙古印象等‘九醉’主題活動”。
北京游客劉瑩說:“在伊克汗蒙古游牧部落玩了一下午,我有了自己的蒙古名字,品嘗到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和蒙古族的帥哥美女們圍著篝火跳安代舞,很享受這個過程。”
截至目前,九城宮旅游區占地面積已達4800畝,年接待游客達40萬人次。
巴彥淖爾市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把河套文化“演繹”的淋漓盡致,昭君博物院向游客講述昭君出塞的壯美故事,剛剛晉升國家5A的阿爾山-柴河景區不僅有神奇的自然景觀,還有林區人獨特的林俗文化……目前,內蒙古旅游景區從規劃、建設、演繹產品、旅游項目設計等方面不斷深入融合歷史民族文化、地方風俗風情。
景區不斷注入文化元素,旅游線路亦是如此。在呼包鄂的“草、沙、成”黃金線路中,游客可以在希拉穆仁草原體驗“做一天蒙古人”活動,在響沙灣騎上駱駝感受庫布奇沙漠無限魅力,在成吉思汗陵讀懂蒙古人精神,在線路的設計上,充分融合了蒙元文化、游牧文化、沙漠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
“阿海滿”線路中阿爾山林俗文化自然清新,海拉爾草原文化底蘊深厚,滿洲里異國風情絢麗多彩,每到一地都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文化演藝產品成亮點。
之前聽內蒙古一位媒體人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上海的游客在錫林郭勒市觀看了馬文化全景式演出《千古馬頌》。長調聲響起,當“主人公”白馬救活主人倒地身亡時,他不禁流下眼流。他感動于草原上的人馬情懷,得知“主人公”白馬最喜歡吃胡蘿卜,便去買了整整兩大袋子胡蘿卜交給馴馬師。美麗的大草原和震撼心靈的文化演藝,于他而言,是一次深度的心理撫慰。
當前,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提升旅游品質已經成為內蒙古推動旅游業提檔升級的重要方式。
黃花溝旅游區處于“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的核心區,遼闊的鮮花草原,加之納涼避暑的屬性,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黃花溝旅游區演繹總監孫圣力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我們一直在研發更新文化演藝產品,把蒙古族歌舞、祭敖包、祭拜長生天等古老的文化更好地呈獻給游客,讓游客深刻地感受這片草原厚重的文化遺產。今年,我們對演繹場館進行改擴建,之前的場館只能容納百余人觀看,演出規模也比較小,改擴建后可容納2000人觀看演出,演員陣容也從原來的20人增加至100余人”。
舞臺劇每天都在上演。成吉思汗旅游區負責人云娜說,蒙古族的婚姻儀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最為精彩。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圣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面紗、新娘敬茶,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程序和活動內容,把已經流傳了700多年的鄂爾多斯婚禮搬上舞臺,讓游客通過比較輕松的形式了解鄂爾多斯的歌舞、飲食、文化、禮儀和風俗。
去年,二連浩特市引進了大型實景歷史劇《成吉思汗黑纛》,該劇組擁有蒙古國50名矯健騎手、60多匹訓練有素的蒙古馬、俄羅斯黑馬、矮馬、純種汗血寶馬。演出場景分為12幕,依次為黑纛、老牧人、狩獵、那達慕、薩滿等,生動的講述了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上的游牧部落,結束連年不斷的戰亂,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場面宏偉壯觀。二連浩特市旅游局局長張英杰說:“去年《成吉思汗黑纛》演出了60余場,游客反響較好。今年,我們繼續投入5500萬元,對《成吉思汗的黑纛》演出場地進行舞美、燈光提檔升級,更名為《天驕傳奇》,并對原有演出劇情進行更新設計,同時增加對馬背上民族歷史的演繹,提檔升級后的演出效果會更加震撼”。
錫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長格日勒圖說,錫林郭勒盟依托察哈爾、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四大游牧部落各具特色的文化傳承,著力打造以元上都為核心的蒙元歷史文化產品,歷史文化音樂劇《夢之都》以及烏蘭牧騎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為主的文化藝術演藝產品。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十三五”規劃,內蒙古將支持打造演藝項目,重點推出《千古馬頌》《馬可波羅》《無伴奏合唱》《呼倫貝爾大草原》《鄂爾多斯婚禮》《天驕·成吉思汗》《阿拉騰陶來》《契丹王朝》《庫布其》《森吉德瑪》《黃河水繞著準格爾流》《靈魂之旅》等一批精品演藝節目。
旅游讓非遺活起來
內蒙古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而厚重,它蘊含著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是優秀民族文化積淀的重要載體。王昭君傳說、蒙古族那達慕、科爾沁敘事民歌、安代舞、傳統戲曲二人臺、鄂溫克鹿棋、紙偶哈尼卡、蒙古族馬具……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美好記憶”歷經歲月滄桑,保存、流傳下來,如今已經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統計,內蒙古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8個,自治區級項目342個,盟市級項目1190多個。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2名,自治區級傳承人564名,盟市級傳承人2104名,旗縣級傳承人3732名。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旅游價值,讓“美好記憶”重回公眾視野。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那達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為發揚傳承非遺文化、讓更多的國內外游客了解內蒙古、愛上內蒙古,已連續舉辦了二十七屆內蒙古草原旅游那達慕大會,馬頭琴演奏、蒙古民族安代舞、蒙古族服裝服飾展演和神秘的祭火儀式等活動組成的開幕式,每年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并逐漸成為內蒙古經典文化旅游節慶活動。
在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的帶動下,各盟市旗縣積極組織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通遼市按最美從阿元穿越季、科爾沁戶外運動季、馬背激情體驗季,整合非遺文化、歷史民俗文化等策劃實施了哲里木賽馬節、婚禮節、自駕車旅游那達慕等40余項旅游節慶活動。赤峰市依托蒙古族文化、游牧文化、紅山文化等舉辦了世界游牧遺產論壇、草原絲路論壇、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紅山文化國際旅游節等文化旅游節慶活動。
在內蒙古,讓“非遺”走進游客的方式還有很多。在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孝莊枕已經成為最走俏的旅游商品。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集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品牌宣傳和非遺產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已經成為游客必去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有1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大學生,有蒙古族傳統服飾、皮藝、柳編、沙畫等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