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網絡化 管理精細化 服務專業化 產業智能化
重慶工業園區越來越“智慧”
隨著全球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智慧園區建設成為發展趨勢。重慶市近日發布了《重慶市智慧園區建設總體方案》,到2020年底,全市47個工業園區將形成智慧園區全覆蓋。
什么是智慧園區?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智慧園區是指在工業園區內發展信息技術和智慧應用,通過整合園區內外資源,實現基礎設施網絡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功能專業化和產業發展智能化,以此提高園區產業聚集能力、可持續創新發展、區域協同發展及企業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自2002年啟動園區建設以來,重慶市已形成“1+3+7+36”的園區架構體系,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1.78萬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
然而,與園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相比,這些園區的信息技術設施現代化、公共管理精細化、公共服務便捷化、資源利用綠色化、產業發展智能化等水平仍相對滯后,難以有效滿足新時期、新形勢下全市園區管理服務水平提升特別是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
“建設智慧園區將是推動全市工業園區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加快推進智慧園區建設,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和創新園區管理與服務手段,助推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是加快推動我市園區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根本任務。
重慶將從升級園區信息基礎設施、構建智慧園區平臺體系、推進園區產業智能化、出臺智慧園區標準體系等多個方面推進智慧園區建設。重慶將推動園區全光纖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實現“萬兆進園區、千兆到樓宇、百兆到桌面”,協調推進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向園區延伸,形成園區公共區域和辦公樓宇4G無縫覆蓋和免費WiFi覆蓋,并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開展5G網絡應用試點。
同時,重慶將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成市、園區兩級聯動的統一管理平臺,連通園區內各部門、各企業間的應用服務平臺,形成集運行監測、用地管理、環境監測、安全監管等功能為一體的智慧園區管理和服務平臺體系。
重慶還將按照“系統布局、產業集聚、特色發展”的原則,鼓勵各園區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汽車電子等,積極培育發展智能產業,打造特色智能產業集群。
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說,按照智慧園區試點建設進度安排,目前已面向全市公開征集智慧園區試點園區申報,到明年底將先后確定3批試點園區,并在2020年底完成全市智慧園區試點項目驗收。
據了解,重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園區建設及運營,結合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支持補齊產業生態建設短板的“平臺提升計劃”,針對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的服務平臺,研究制定平臺運營補貼政策,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
此外,重慶著力創新建設機制,通過成立智慧園區服務聯盟,探索實行特許經營、服務外包、購買第三方服務等多種模式,引導鼓勵通信運營商、軟件開發及服務商、網絡內容服務商等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智慧園區建設,形成多元協作、廣泛參與的智慧園區推進體系。
按照計劃,到2020年,重慶全市工業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及園區智能化平臺體系將建設完備,統一運行監測實現全面覆蓋,形成工業園區智能化產業生態,從而提高園區內企業智能化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