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灣區經濟重要組成之一
近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民間藝術展在深圳寶安區舉行,廣州的骨雕、深圳的銅雕、香港的廣彩、澳門的猛犸牙雕、珠海的微寫陶瓷、佛山的石灣公仔、惠州的陶瓷以及寶安的棉塑……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民間藝術首次集中展示,標志著深圳寶安乃至廣東文化產業,以民間藝術為切入口,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粵港澳灣區,并提出以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廣東省政府5月初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中也特別指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承載著推動廣東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協調發展的重大使命。著眼大局,精準定位,打造世界級經濟增長極和優質生活圈。據悉,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美元。
從全球范圍內的灣區經濟來看,文化也正是灣區經濟中“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從國際三大灣區來看,大灣區經濟的特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聚集全球創新資源,二是高度開放和聯通的體系,三是大城市群的高度一體化。
記者從花建展示的國際知名灣區經濟帶相關圖表中看到,這些大灣區基本上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如大紐約灣區,在聚集世界金融、貿易和航運核心外,還形成全球媒體、會展和娛樂之都。
花建稱,在國內也有類似的灣區經濟帶正在崛起,比如杭州灣等。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指出,根據過往經驗,城市群的發展趨勢是從農業革命時期的商貿城市,向工業革命時期的工業城市、信息革命時期的商務城市,最終走向創意革命的創意城市發展。而目前粵港澳灣區經濟的走向,正是向創意城市群發展。
“創意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依靠鮮明的文化識別特征,形成廣泛的文化號召力和影響力,重要的文化產品生產中心和文化市場。”向勇認為,創意城市的經濟特征是,文化產業發達,是城市的支柱產業,形成了層級豐富、橫向連接廣泛的文化產業體系;同時,往往也要求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
粵港澳灣區擁有豐富民間藝術資源
在研討會上,與會者建議,粵港澳灣區在發展金融、高新科技等經濟帶的同時,應抓住時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基礎早已有之,該灣區由多元文化交融構成,既有傳統嶺南文化,又有國際大都市文化等多樣性,同時還具有語言習俗相通、文化同源、同氣連枝、同聲同氣,具有認同性和親近感的天然屬性。
花建指出,粵港澳灣區具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從縱向的歷史軸來看,這一灣區有農耕文化、海洋文化、僑鄉文化;從橫向的地緣來看,該灣區擁有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粵商文化等,民間文化資源的內容包括有文化習俗、民間藝術、文脈哲理。
具體而言,文化空間資源包括有嶺南祠堂、廟宇、廳堂、樓宇等;文化名人資源包括有康有為、梁啟超、李小龍、葉問、黃飛鴻等;文化藝術資源包括有嶺南畫派、粵繡、粵菜、粵典、粵藝等。此外,文化節慶資源亦有嶺南花卉、行通濟、觀音開庫、媽祖、燈會等。
“據統計,目前進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共有452項;2014年香港公布的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共有480個項目,其中表演藝術主項目21個,次項目18個,總數34個;傳統手工藝主項目101個,次項目36個,總數127個。澳門也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等。”深圳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士芳博士則以翔實的數據說明,粵港澳灣區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
觀點
整合文化資源
構建灣區文化產業帶
深圳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士芳建議,粵港澳灣區應乘著早前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東風,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民間藝術地位和作用。而根本路徑在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市場充分配置資源,實現區內區外的全方位的流動(觀念、體制、開放)。
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副院長陸穗崗也提出,整合文化資源,構建灣區文化。灣區各大城市群各具特點,比如廣州特色工藝、深圳文創、香港都市文化等等,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在文化消費市場則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藝術展演、人才培訓、非遺文化合作、博物館與文創產業等,進行多元文化交流,促進文化交融。
此外,粵港澳灣區民間藝術亦要主動參與,力爭上游。文化規劃前置,主動參與城市文化規劃與建設;主動探索文化與科技、現代與傳統的跨界深度融合的創新發展。如云計算與民間工藝數據庫,現代產品設計的傳統文化植入等規劃灣區城市群文化戰略,以中華優秀文化基因貫穿于城市建設、設計智造、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中。
“整合文化資源,一灣多點,精彩紛呈。”陸穗崗建議,在大戰略的統領下,集聚傳統文化、工業設計、高端智造、金融服務、經濟研究等界別專家學者、工藝大師、民間藝術家,整合文化資源,形成灣區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