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將首次試點編制縣域經濟總體規劃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邱建解讀發展“縣域經濟”路徑
四川省作為縣域經濟大省,縣域人口占據了全省的3/4,目前總體發展卻處于“多而不強”的現狀。
“四川省即將首次試點編制‘縣域總體規劃’,將縣級規劃中的產業發展和土地資源調配落實到縣域地理空間上,優化配置。”日前,在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邱建就發展“縣域經濟”的路徑進行了解讀。
“縣域經濟”承上啟下
華西都市報:在我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發展縣域經濟是突破難點的路徑之一。您可否對“縣域經濟”的內涵進行闡釋?
邱建: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指以行政縣(包括縣級市、旗等)為區域范圍,以市場為資源配置基礎,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不同層次經濟要素間聯系為基本結構,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系統。
在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的過程中,“縣域經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我省而言,縣域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因為我省縣級行政級別特別多,有182個(包括縣級區和縣級市)。縣域經濟將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底部基礎,是實現“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依托。縣城及小城鎮作為城鄉各要素集聚與擴散的區域,是開拓農村市場的橋頭堡,對于吸納本地農業剩余人口、截留外來流動人口、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有著重要意義。發展縣域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重要環節,為城鎮化提供就業支撐,是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推進縣域經濟空間載體建設
華西都市報:我省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如何?我省將如何進行突破工作?
邱建:我省縣域經濟占據了全省3/4的人口、1/2的經濟總量、8成的農業產值和近6成的財政收入,縣域經濟現實地成為了四川省經濟的基礎。然而,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傳統農業效率低,中小工商業發展不足,城鎮化水平低等仍是發展的制約因素。影響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有:對外開放滯后;工業化進程滯后,農業產業化進程慢;城市化進程滯后,城鎮規模偏小;自然條件制約;技術和人才短缺。
下一步的突破工作是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的空間載體建設,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片區中心鎮為骨干,小城鎮和農村新村聚居點為基礎的空間合理、功能清晰、結構完善的城鄉空間體系,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繼續推進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電力、通訊、水利以及給排水、燃氣、環衛等市政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