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規模和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開展“文化創意+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對調整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提高我國經濟運行質量,提升人民群眾文化品位,提升民眾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那么,新時代下,文化創意應該如何實現文化引領下的產城融合、城鄉統籌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記者對“文化創意+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人民大學美學與現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耿秀彥進行了專訪。
與傳統產業融合是必要條件
《經濟》:作為“文化創意+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課題組組長,您認為這項研究會帶來哪些改變?
耿秀彥:通過這項研究,最終能有效打通文化與產業之間的通道,探索出“文化創意+”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我認為有九個方面的轉變,第一是促進認識上的轉變,即從“小文化”到“大文化”;第二是促進文化視野轉變,即從小領域到大世界;第三是促進體制轉變,即從部門分工到打破界限、協同作戰;第四是促進商業模式的轉變,即從單一盈利點到全產業鏈;第五是促進供給結構的轉變,即從跟風到原創;第六是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即從規模化到品質化;第七是促進需求方式的轉變,即從實用到實用+欣賞;第八是促進生活方式的轉變,即從單一生活化到生活藝術化;第九是促進產業發展的轉變,即從文化是文化,產業是產業到文化與傳統產業有機、有效、有序融合發展,和人民的生活、生產、生態有機銜接。
《經濟》:您預期想達到怎樣的目標?
耿秀彥:開展“文化創意+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是希望其能成為中國具有典型理論示范效應的成功典范。在此理論指導下,在合適的城市與鄉村結合的區域,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區,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并有效推行美麗中國建設。
再者是希望能推進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和升級,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國際文化交流,研發設計出能夠講好中國故事、能夠突出中華元素的文化創意產品,以此展示我國的文化魅力與產業優勢,促進國際間的貿易往來。
跨界融合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
《經濟》:您認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到了什么階段?
耿秀彥: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這些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但是期間也不乏有些問題存在,因此制約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更大、更好發展。
北京市提出的“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發展思路,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可以說再一次拉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幕。我認為也到了回顧發展歷程與展望未來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回顧過去的十幾年,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798階段,這個階段使得工業遺存得到了保護,但產業發展效果不盡如人意;第二階段是動漫游戲階段,這個階段使游戲尤其是網絡游戲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動漫產業發展不盡如人意,動漫產業園更是現狀慘淡;第三階段是文藝演出、影視階段,這個階段文藝演出、影視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大多數影視產業園出現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第四階段是無所適從階段,這個階段政府不知道應該引進什么項目,企業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投資,更多人想參與到文化創意產業中,但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創意、什么是文化創意產業;第五階段是跨界融合階段,這個階段的分水嶺發生在2014年,同樣也是新的里程碑,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經濟》:您認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將來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耿秀彥: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尤其是近三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從政策引導逐步走向市場主動,從以往的商業創新引領發展驅動逐步走向文化+技術+金融+傳統產業多元驅動,并形成了相互聯動。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便捷,推動了消費需求從低端到中高端的變革,同時助力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給創新創業、就業等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賦予了新的內涵,更是讓體制機制由細分走向開放協同。未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將會促進多方面、多領域的轉變。
《經濟》:具體會有哪些方面的轉變?
耿秀彥:認識改變,從小文化到大文化;創作改變,從胡創亂創到規范;文化科技,從大國到強國;技術創新,從跟風到原創;商業創新,從文化產業到全業態;教育創新,從學科獨立到跨學科融合;生產制造,從規模化到個性化、智能化;國際貿易,從關注出口到關注內需;環境治理,從強制到自覺;供給升級,從數量到品質;需求升級,從物質到物質+精神;創新創業,從小眾到大眾;工作就業,從固定到靈活;文化視野,從小領域到大世界;發展導向,從政策引領到市場主動;產業發展,從分塊到跨界、融合;盈利模式,從單一環節到全產業鏈;體制創新,從分工到協同;需求結構,從實用到實用+欣賞;生活方式,從生活到生活藝術化;價值轉變,從關注個體到關注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