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是工業化和產業化進一步擴張的載體,如果城鎮化建設中存在著結構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問題,那么就會失去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傳統。因此,城鎮化建設應以優秀的文化思想為先導、以繼承保護優秀文化傳統和特色為支點,在規劃和建設上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鎮化建設與地域特色、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的關聯度,使文化特色建設促進城鎮化發展。
近日,筆者就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文化元素重要性方面的問題,邀請相關專家或企業負責人闡述了各自的觀點與看法。
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王河
城市功能集中要有“度”
目前,各地都非常重視對古鎮、古村落的修復工作,努力將其打造成為生態旅游景區,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關部門在對古鎮、古村落進行修復的過程中,應放慢腳步,采用小心翼翼的方式來修復這些古鎮、古村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規劃師、建筑師,特別是藝術家的參與。規劃師、建筑師的工作是用現代的建筑技術來修復傳統街道、民居;藝術家則是在此基礎上找出古時候生活與現如今生活之間有關聯的部分,并加以發揮和推廣,從而建立一個全新、完整的活動空間形態和東方人的生活方式,以恢復一個既有精神靈性,又有基本倫理規范和人德本性的現代美麗村鎮。
此外,現如今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許多城市的功能被高度集中、資源被高度整合和利用,但這種集中、整合、利用需要掌握一個“度”,一旦逾越這個“度”,城市病就會接踵而來。這個“度”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城市文化承載力。
廣東南亮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銘波
缺少文化的城鎮化是乏味的
在城市生活中,精神的寄托、文化的陶冶,至關重要。因為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充實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為大量剩余勞動力提供培訓場所、可以提升轉型中的新市民的文化素養、可以讓農民感受到精神文明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為外來人口帶來歸屬感和寄托感,缺少文化的生活既是一種乏味的生活,也是最容易生發不良嗜好的生活。因此,在城鎮化急速發展的同時,假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能及時跟進,便會帶來很多問題。
對于企業而言,除了努力創新、采用新技術,從而將產品與文化相銜接,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一些既節能環保、又很有文化創意的產品,使其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部分以外,還要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如在企業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環保、人文的理念,以人為本就在此體現。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副院長 周波
城鎮化過程中文化建設需共同努力
在城鎮化建設中,有多種選擇:是執著于高樓大廈平地起,還是注重城鎮品質的塑造,以人的生活幸福為核心;是急劇征地、面積大擴展,以新、大、亮為美,還是協調布局、講究傳承,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首要;是頭腦發熱、盲目攀比,為城鎮化而城鎮化,還是科學決策、依法辦事,為城鄉人民的文明進步而城鎮化。其實,在城鎮化過程中,文化建設才是關鍵,因為缺少文化的城鎮化,很可能會淪落為精神上的“死城”。城鎮化過程中文化建設需要所有社會參與者的共同努力。
在人才教育方面,廣大教育者應將新型城鎮化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學等學科課程中,加入新型城鎮化的理論研究課程,使未來的建筑師、規劃師們,在走向社會的時候,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此外,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機構應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既要培養具有較強邏輯性的、基礎較為扎實的學生,還要培養有創意性、有創新性、敢于去探索的人才,并使他們明白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建筑與規劃、城市與鄉村、文化與傳承、景觀與環境、生態與自然承載著人類的生活,同時也是生命體存在的根本,城鎮化要發展離不開這些重要因素,因為城鎮化最重要的是文化與精神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