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勾畫出消費者“肖像”
“我們從拿地開始就已經離不開大數據了。”說到時下熱門話題大數據的作用,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亮十分認同。正是借助大數據的分析,萬科得以根據目標人群的特點來決定廣告投放時間渠道,甚至以準確根據消費者偏好來量身打造產品,從而大幅提高銷售成功率,今年上半年僅上海萬科的銷售額就已超過200億元。
“準確畫出消費者的‘肖像’,這就是大數據的重要用武之地。”廣東互動派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萍表示,不僅僅是房地產業,各種行業的消費者喜歡看什么視頻、喜歡吃什么、常買什么日用品、一周看幾次電影等,都有望通過大數據了解到。
這意味著原有商業模式將會發生改變,林萍舉了該公司跟家電企業美的合作的例子:“買不同款電飯煲的消費者可能會出現在完全不同的娛樂場所,擁有不同的業余愛好,對于企業推出的營銷策略也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數據的分析結果能夠指導企業在不同場所使用不同方式做營銷推廣,將推廣更精準地投放目標消費者,實現更好的效果。同時對投放效果也能獲得更準確的反饋,甚至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推出定制服務。”
在陽江有數百萬臺專門針對五金行業設計的智能磨削機,這些機器在各地運行的所有數據會匯集到博天科技有限公司的數據后臺,根據運行的不同情況,這家裝備制造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操作方案和后續增值服務。
博天科技自動化研究院副院長周永寬解釋說:“依托掌握和分析機器運行的工業大數據,我們能夠更好摸清和提升工藝路線流程,再根據流程來完善生產設備的機械結構。這不但使我們擁有了為下游工廠提供最優解決方案和后續服務的能力,還能實現工業領域生產設備的特殊定制。”
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傳統制造業企業必須跟上大數據和云平臺的步伐,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在他看來,傳統制造業企業要利用大數據在機器上實現更多智能內容,智能制造的本質是以數據為核心,將所有業務環節連接起來。“傳統制造業中物理形態的廠房、設備、工人、車輛、網點如何連接?其實所有環節的連接都可以產生數據,要將這些物理形態的東西數字化。”
他強調,傳統制造業要用新的制造業模式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要通過智能的連接、數據的分析來分析和優化,再通過有價值的數據作用于物理形態的企劃、采購、研發、制造等階段,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
《廣東省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運用大數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打造新經濟增長點,首先就是要推進工業大數據應用。
骨干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
要想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價值,掌握大數據挖掘和處理能力是關鍵,因此發展大數據產業本身至關重要。
在位于佛山市三水區是廣東移動數據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數據中心總建筑面積為5萬平方米,建有IDC機樓,樞紐機樓、油機房、地下蓄水池等多個單位,是廣東移動的一家省級數據中心。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廣東移動在數據中心方面的投入將達70億元,未來3年將陸續投產粵東、粵西、廣州、東莞4個五星級大區數據中心集群,超過1.5萬機架容量。預計到2020年,廣東移動數據中心機柜數量將接近10萬臺。
憑借自身海量數據的優勢,廣東移動正在加快在大數據產業上的布局速度。目前,包括騰訊、阿里、百度、優酷、愛奇藝等在內的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都已經成為廣東移動各地數據中心的客戶。
廣東電信副總經理楊小豐則透露,目前廣東電信收集到的數據量超過100TB,“現在運營商擁有最龐大的數據,這么龐大的數據可以完全支撐銀行征信等服務”。
“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工業4.0’,涉及到的三個核心支柱技術就是大數據、物聯網和云服務。”廣東聯通副總經理馮華駿表示,到2020年,廣東要將云服務的產業規模提升到3000億元,云終端制造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這將是運營商未來轉型發展的巨大藍海。
“如今,人類每年在互聯網上產生的數據(2015年)已經有8ZB,8ZB的數據量有多大?相當于776萬個中國國家圖書館。到2020年,這個數據應該會達到40ZB,40ZB相當于3615萬個中國國家圖書館。”騰訊云副總裁蔣杰在騰訊“云+未來”峰會上表示,以前昨天的數據只要今天能看到分析結果就可以,而現在數據是不能以天來計算的。巨量的數據對處理時效性的要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企業提出了技術方面的挑戰。
2015年,廣東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達到3.27萬億元,全國第一;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6994億元,增長17.6%;云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云終端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大數據應用示范項目達到20個。特別是在騰訊、華為、中興通訊、浪潮集團等一批骨干企業的帶動下,逐漸形成了大數據集聚發展的趨勢。
蔣杰提到,過去用的很多軟硬件被一些國際巨頭壟斷,如今本土企業努力實現一些關鍵存儲、傳輸、分析技術的自主化。“對于騰訊來說,現在已經擁有2萬多臺單機群,實時處理數據;每天所接入的數據量已經達到5萬億條,不光要實時收集,還要處理。除了實時計算,還有離線計算。”
大數據創新活力引來“鳳凰”
大數據產業鏈主要包括大數據IT基礎設施、大數據組織與管理、大數據分析與發現、大數據應用服務4個環節。2014年全球大數據產業規模約為2100億美元,發展迅猛。其中,大數據服務市場規模為285億美元,年均增速為57.46%,作為大數據的核心產業,增速領跑其他所有IT產業。
在廣東,不僅僅是大公司,很多小企業也紛紛發力深耕大數據,做新業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僅擁有200多人的廣東互動派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專注為企業提供大數據營銷服務的專業機構。
據介紹,該公司利用核心團隊近10年的海量數據挖掘和系統建設經驗,開發了基礎數據管理平臺、數據應用平臺等產品,在實時監控、周期跟蹤、按需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和數據挖掘研究等方面,研發出自有知識產權的一系列技術,為多個行業的巨頭提供大數據應用服務。
廣東企業在大數據等新業態的創新活力不僅加速了本土產業的發展速度,還吸引了全球“鳳凰”前來。今年4月,美國思科公司與廣州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思科中國創新中心總部正式落子廣州。
據透露,接下來雙方將攜手共建中國首個以智能制造云產業為核心、年產值規模超千億元、全球領先的智慧城。思科全球首席執行官羅卓克表示,思科將攜手其戰略合作伙伴,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創新集聚區。在“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領域打造一個在中國和世界都叫得響的樣板創新項目。
不過,有專家表示,雖然廣東在大數據的商業開發上做得不錯,但這類企業總體偏少,產業鏈的上下游配套還需完善,以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和研發氛圍。據透露,接下來我省將圍繞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安全、管理、統計、分析、挖掘等全流程,大力發展大數據有關硬件、軟件、終端、內容與服務產業,建立大數據交易中心,構建完善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
具體來說,在硬件上發揮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優勢,大力發展海量數據存儲設備、高性能計算機等大數據硬件產品制造,推動自主可控的大數據關鍵裝備產業化;軟件和應用服務方面,則將重點發展大型通用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軟件、大數據分析挖掘軟件等產品。目標到2020年,打造2—3個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應用、服務和產品制造企業達到200家以上。
產業觀察
實現數據共享關鍵是建立標準
當下,無論在是商業洞察、政府決策,還是城市建設、民生應用等方面,大數據已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力量。廣東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屬于我國重要的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域,發展大數據有著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產業集聚和政策配套,優勢非常明顯。
但要想充分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搶占這一全新領域高點,廣東亟需做好三件事——建立數據共享和開放的標準和體系、搭建數據共享平臺、促進商業和社會應用。
其中,建立標準和規范至關重要。大數據從挖掘到分析再到輸出,目前還缺乏完善的規范和標準,并且在大數據挖掘上,如何處理好隱私等信息也是一個無法回避到問題。當下,數據共享和開放首先要解決規范的問題,抓緊制定出臺一些標準,包括針對企業和政府的標準。而針對隱私還要解決立法的問題,明確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例如大數據在交通上的應用,就面臨政府、企業合作推行數據開放共享的問題。以深圳交通大數據應用為例,就得益于深圳市交委的數據積累比較早,掌握著大量數據資源,同時許多企業有較強的合作意愿。
對此,廣東省大數據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聯通集團行業應用專家李慧認為:“廣東省要把臺子搭好,通過政府引導推進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開放,同時重點扶持一些企業,鼓勵大家都來干,把產業發展起來,真正發揮大數據價值和效應。”
對于大數據產業發展,賽迪研究院華南分院院長王三義建議,政府可通過推行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來引導大數據產業應用的發展。對一些開發得比較好的項目,政府通過推廣讓企業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應用。另外,還可以鼓勵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推進產學研的合作研發,成立大數據聯盟等。
同時,由于大數據的專業性要求高,專門人才的稀缺成為值得重視的問題。不少從業者談到,找不到大數據應用等相關的專業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困擾之一。
鑒于此,“加強大數據人才培育和引進”也被寫入《廣東省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接下來,廣東將支持省內高校開設大數據相關專業,開展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學歷教育,建設大數據教學實踐基地和新型大數據人才培育基地,培育數據分析師、數據咨詢師等專門人才。
無論是大數據產業本身還是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創新,廣東企業借助大數據產生的創新動力,正在創造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日前,廣東第一批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重點培育對象的推薦工作正式啟動。未來,廣東將用5年時間打造數據應用先導區。
到2020年,廣東除了將建成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數據中心,還將在省內重點培育20個左右大數據產業園,爭取創建3—4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園,建設20個左右大數據新型創業孵化平臺,培育200家左右大數據應用、服務和產品制造領域的骨干企業,預計大數據及相關產業規模將達6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