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在新舊產業迭代、更替以及新舊產業鏈重構、調整的大趨勢下,正完成產業轉型升級、調整或擴張。具體到產業新城項目,主導產業的選擇關系到產業鏈構建、產業集群打造。
本文通過分析探討主導產業選擇時的考量因素,結合國家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圍繞“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這類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的綱領性文件,探討中國以及部分重點城市未來產業發展規劃與方向。
一、把握“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方向
“中國制造2025”,對于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使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從下表制造業主要指標可以看出,未來制造業的發展將更加注重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
2017年2月,《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發布,旨在為細化落實《中國制造2025》,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和短板,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其中,“1”是指《中國制造2025》,“X”是指11個配套實施指南、行動指南和發展規劃指南,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大工程實施指南,發展服務型制造和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2個專項行動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產業、醫藥工業和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規劃指南。
未來,我國繼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對于運營商而言,把握中國制造中的產業發展方向、加大產業創新投入與培育,對于產業定位規劃、招商及后續運營均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二、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礎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體現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潮流,尚處于成長初期、發展潛力巨大,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增長填補了傳統制造業的下滑空缺,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十三五”時期,國家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中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三、部分主要城市“十三五”產業發展方向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調整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和結構,促進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改善營商環境,增強經濟活力,擴大就業容量,把城市打造成為創業樂園和創新搖籃;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壯大先進制造業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對于運營商而言,把握城市產業發展方向關系到前期定位招商以及未來的持續發展。在此,我們梳理了部分重點城市產業發展規劃,供讀者參考。
從各城市的主導產業方向可以看出,區域和城市間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發展階段和增長模式的差異,其中東部沿海發達的城市,正面臨資源約束和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的挑戰,需要通過騰籠換鳥向服務型城市轉變,通過創新提升城市空間價值。
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城市,仍處于工業化階段,應大力發展具備自身優勢的產業,以求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在產業轉移大潮中贏得先機。城市作為人口、產業和空間構成的綜合體,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是帶動區域人口聚集與城市空間重構的源動力。
一個城市產業的變遷對城市的空間布局、用地結構、功能角色的轉變均產生巨大影響。
當前,中國城市間已經呈現出不同的產業選擇與發展路徑,隨著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城市間產業發展的差異將更加明顯。因此,對于不同城市產業新城的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定位與規劃,以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