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產業政策導向性和精準度有必要提高,作用機制有必要完善,作用領域有必要調整,作用方式有必要優化。”7月10日召開的全國政協“發展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劉利華用“四個有必要”為我國產業政策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把脈開方”。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引導產業發展、優化發展環境、彌補市場失靈所推行的經濟政策,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在促進產業發展、保持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政策確實面臨“政策空”、“不配套”、“落地難”等突出問題。這是否意味著產業政策的作用已經不重要了?劉利華的答案是否定的。“新時期的產業政策,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再對市場機制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的領域進行干預,更多地運用普惠性、功能性產業政策,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更好地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產業政策究竟應該如何轉型發展?劉利華認為,應把促進公平競爭作為產業政策轉型方向。“產業政策應當鼓勵市場公平競爭,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放寬行業準入,完善市場監管,創造平等競爭條件和良好競爭環境。”
創新是引領新時代發展的第一動力。劉利華提出,把提升創新能力作為產業政策重要目標,引導市場主體加大創新投入,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價值。
“環境、資源等領域存在的外部性問題,是市場失靈的具體體現,也是產業政策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劉利華進一步建議,把綠色發展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完善落后產能市場化、法治化退出機制,提高重點區域污染物排放強制性標準,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