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發改委首次“解密”成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
8個方面 26項改革任務 加快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為讓全面創新改革向縱深推進,7月7日,四川省專門召開會議進行了動員部署,緊接著當天下午,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而本次會議審議了成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那么成都市提交審議的《方案》在起草中遵循了哪些思路?提出了怎樣的全面創新改革目標、方向?在內容方面有哪些“亮點”舉措……昨(10)日,記者采訪了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首次“解密”了成都市系統推進全創《方案》起草的“臺前幕后”。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方案》提出了“三年率先突破、五年率先形成”的分步實施計劃,明確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創新驅動引領型發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目標】
力爭通過五年努力
在西部率先實現
創新驅動引領型發展
“按照中央決策和省上部署,去年9月份,成都市就全面啟動了成都改革試驗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方案》制定過程中,堅持突出了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廣泛征詢了企業、專家、高校院所、市級部門和區(市)縣等各方的意見和建議。
在起草思路方面,記者了解到,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精準把握國家和省上要求,著力突出全省試驗重點和成都特色,抓好統籌結合和吸納好的經驗做法。“《方案》緊緊圍繞了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的主線展開。”提及《方案》思路,相關負責人表示,起草思路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成都市主動承接國家賦予四川開展成德綿協同創新和突出軍民深度融合的改革主攻方向,同時立足成都實際將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擺在重要位置。
“《方案》提出了按照‘三年率先突破、五年率先形成’的分步實施計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具體而言,《方案》目標為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基本完成中央確定的改革試驗任務,在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通道取得率先突破,在知識產權、人才發展、金融支撐、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力爭率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創新驅動引領型發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任務】
突出創新創業主線
明確8個方面26項改革任務
那么方案內容主要是圍繞哪些方面展開呢?對此,相關負責人也為我們“勾勒”了《方案》的大致輪廓。“首先突出創新創業主線和改革主題。”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和創業作為一個形成閉環的整體來看待,貫穿了整個《方案》,改革舉措中不僅有創新的內容,也凸顯了創業的內容。同時,《方案》著力突出改革,在經過反復研究和充分對接,研究提出了42項需要國家和省上授權或參與推進的改革舉措。
《方案》還立足成都實際明確了8個方面26項改革任務,包括“增強主體創新創業動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打通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通道”“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實施人才發展戰略,激發創新創業人才活力”“實施金融支撐戰略,增強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實施開放合作戰略,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建設創新創業良好生態”“突出兩個重點區域,優化創新創業空間布局”八個方面。(記者 徐璨)
市經信委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 著力構建“1+N”產業體系
作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的主要承載區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能及核技術應用、軍工電子、機電裝備和材料等工業領域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集群,具有較強產業實力。
目前,成都市已確立了以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和核能及核技術應用等產業為核心,以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聚集園區為抓手,大力推動軍民融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路徑,并以此為動力推動軍民融合機制體制改革創新,打通軍民融合創新通道,著力構建“1+N”軍民融合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培育千億級集群。
以重大項目為推動力 促進軍民創新要素雙向流動
“軍民融合是成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重要任務。”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軍民融合、央地合作、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思路,成都市將充分依托國防科技工業的雄厚基礎和地方優勢產業資源,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以重大項目為推動力,以政策為引導,以產業發展為工作目標,推動軍工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加強軍民技術對接,促進軍民創新要素雙向流動,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努力建成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為促進軍民深度融合,成都市將加快構建“1+N”軍民融合產業體系,突出發展航空產業,作為成都市軍民融合的產業核心,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核能及核技術應用、機電裝備和新材料等產業,瞄準空天、戰略投送和邊海空防管理等新興領域,在云計算、石墨烯、量子通信和智能制造等產業中構建多領域產業體系。
設立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
打造軍區融合創新產業平臺
在構建“1+N”軍民融合產業園區方面,成都市將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設立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規劃發展全市軍民融合創新基地和產業綜合區,突出“1”的創新引領、新興產業聚集的功能,打造成都市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核心區,培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高地;圍繞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著力建設一批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地和特色園區,形成創新引領、布局合理、多園支撐、各具特色、協調推進的產業發展格局;以天府新區為核心,高新區、經開區、新都區、青羊區、雙流區、彭州市、簡陽市等區(市)縣為“1+N”實施區域,條件成熟一個發展一個。
市還確立了政策支持重點方向,即加快軍工高新技術與地方優勢產業融合、承擔國家軍民融合重大項目、軍民融合創新產品市場開拓和軍區融合創新產業平臺建設。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重大科技成果在蓉產業化,開展軍工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管理改革試點等。(記者 楊彩華)
市科技局
緊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創新引領行動
7月7日,四川省科技創新、科技獎勵大會暨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核心命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實施創新引領行動,市科技局將全面推進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科技局將緊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實施創新引領行動,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為目標。
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
今年,成都市已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簽訂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化校院地協同創新。
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深入推進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成都新十條”醞釀出臺,深入推動在蓉高校積極探索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的“三權”改革,推廣西南交大混合制所有權改革成果,系統推進川大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力爭在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方面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此外,成都市今年將持續打造成都市產業技術研究院,依托高校優勢學科,在精準醫學、生物醫學材料、大數據、智慧信息、軌道交通等領域,在今年力爭建設4-5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同時,規劃建設環高校成果轉化區和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將設立市校合作專項資金,與所在區(市)縣配套,引進校友會、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等資金,共建市校合作基金池,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科技成果“三權”改革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
實現高端引領發展
今年,成都市將全面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在編制完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的同時,還將率先落實中關村“6+4”政策,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科技金融結合、新型創新組織培育、產城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試。同時,推進“菁蓉國際廣場”孵化器招引和企業入駐,力爭入駐一流眾創空間20家以上,引進培育科技創業企業和團隊400家以上。
此外,成都市將加快成都科學城建設,匯聚成都、四川乃至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打造創新驅動的核心源頭和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對接平臺,同時,匯聚國內外知名企業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推動諾基亞全球技術中心、中鐵軌道研發設計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除此之外,還將引進一批專利服務、研究開發、投融資、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機構入駐,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
成都市今年將加快布局建設中外合作園區,以成都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起步區、核心區,加快推進中韓創新創業園建設,完善產業與空間布局,加快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創業平臺。(記者 繆琴)
高新區
構建國際合作創新平臺 提升高新區全球影響力
在四川省科技創新、科技獎勵大會暨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會議上,舉全省之力扎實抓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行動之中,成都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韓創新創業園建設成為重要著力點。“圍繞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使命,成都高新區確立打造萬億級國際創新創業中心的總目標,提升成都高新區全球影響力,加速區域發展全面轉型升級。”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分析道。
將投150億支持創新創業
圍繞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使命,成都高新區確立打造萬億級國際創新創業中心的總目標,“緊扣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成都高新區將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新突破,加快實施雙創大引領、產業大智造、人才大匯聚、開放大融合、產城大提升、體制大突破、民生大保障七大行動計劃。”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將每年安排不低于10億元資金、連續5年,支持知名大學科研成果在區內轉化;每年安排不低于10億元資金、連續5年,支持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中心在區內落戶;每年安排不低于10億元資金、連續5年,支持引進高端人才到成都高新區發展。
此外,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平臺,成都高新區將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區域創新載體和產業體系。同時,以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都高新區將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培育壯大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速三次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構建國際合作創新平臺
4月19日,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成都高新區財政局分別與韓國最大風險投資機構——韓國投資伙伴株式會社,在成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基金合作協議,共同設立5億元規模的創新創業投資基金,推動中韓創新創業園建設。去年10月底,中韓兩國達成了在成都建設中韓創新創業園的合作意向,該園區確定落戶成都高新區。據悉,眼下,目標定位于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新創業平臺的中韓創新創業園項目有序推進,目前已有多個韓國創新創業項目處于實質性洽談之中,其中包括韓國一流風投機構、全要素孵化器、科技創新企業,中韓創新創業園發展進入快車道。
據悉,菁蓉國際廣場承載中韓創新創業合作的空間共6萬平方米,眼下,中韓互聯網+新技術孵化器、蓉韓創業孵化器、韓國瑞齊昊孵化器等一批合作項目已落戶。今年,省級財政擬新增設中韓創新創業園建設專項基金,加大對園區的資金支持。與此同時,成都高新區制定專項政策,鼓勵韓國高端人才、創業企業、機構到蓉發展。(記者 繆琴)
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
打造發展新引擎 營造一流雙創生態
打造眾創空間,提升孵化能力、啟動“天府歸谷”計劃,加強與四川大學等校地協同、設立15億元的新興高端產業引導基金,引進洪泰基金等國內一流基金打造股權投資基金集群……在向前發展的道路上,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以下簡稱新區)始終堅持以創新為特色、以創新為引領,通過出臺一系列有關創新創業行動計劃,激活創新創業的熱情,已逐漸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當前,創新創業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動力轉換、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
為此,新區通過制訂《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5-2020年)》,出臺《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關于支持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確定了每年投入不低于10億元的創新創業資(基)金,并堅持全域覆蓋、多措并舉,大力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
據了解,目前,新區共有11個由政府打造的創新創業載體,其中已投入運營的天府菁蓉大廈、天府創新中心、天府創客1號空間站和天府煎茶創新孵化中心4 個載體,總孵化面積共5.3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49家,其中雙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四川省“千人計劃”企業等重點科技企業15家,入駐創新創業人才1977人;同時,天府菁蓉中心A、B、C區、天投國際商務中心、華陽“廣都·智庫”、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孵化基地和正興科創小鎮正在加緊建設,投入使用后將新增52.12萬平方米集創業、社交、生活、服務于一體的眾創空間,其中,天府菁蓉中心是成都市“3+M+N”布局的眾創空間引領區之一,將于今年10月開始投入運營。
“做強金融支持,向來都是拓展融資渠道的牢固基石。” 成都天府新區科技宣傳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區通過啟動“天府歸谷”發展計劃,加強與四川大學、電子科大等的校地協同,促進與全英學聯等海外機構的交流互動,引進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800余人。
另外,還設立總規模15億元的新興高端產業引導基金,與軟銀中國、深創投等知名投資基金參股設立子基金,積極引進洪泰基金、賽伯樂基金等15家國內一流的創投基金,打造股權投資基金集群。
讓雙創成為常態,讓其開花結果,這不僅需要優越的雙創環境和良好的創新平臺,還需要完整的雙創要素。因此,新區還通過引進創友青年創業促進會等優質服務機構,聯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提供導師輔導,實行“中介服務+政務服務”一站式協同服務,形成了全鏈條科技服務體系;并以“創業雙城匯 互通有無各取所長”為特色舉辦“菁蓉匯”新區專場、打造自創品牌活動“天府創新匯”等系列活動,為新區創業者提供創業共享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