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為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做出了一個重要的論斷,即我國的工業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生態工業園的理論與實踐給中國的上述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自我國建立生態工業園示范區已有10多年的發展歷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已初見成效,但在現實社會中,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不可避免帶來了人類環境污染。總體而言,現存的生態工業園區就是沒有真正理解“生態”為何物,也沒有從內在的了解“生態化”的工業應該是什么。
所謂“生態化”是指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要實現三個不同的層次的階段。其中包括“末端治理—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僅僅靠末端治理的“生態化”實際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只治標不治本,更是曲解了生態工業園區中“生態”的真正涵義。
生態工業園的發展現狀
2000年以來,由于受到環境壓力和國際環保新思潮的影響,全球掀起了建設生態園區的熱潮。中國同樣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環境“雙贏”的一個重要舉措,在全國范圍內,對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進行諸多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
此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解決工業園區環境問題,實現轉型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國政府多個部門亦從多角度積極推進園區的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2013年以來,中央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均明確指出與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相關的內容,凸顯了園區的生態建設對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盲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1)企業之間的生態合作不規范,生態鏈建設不合理,導致的結果就是廢物得不到最優化利用。由于園區內產業類型不夠多樣化,某些產業和生態基礎設施單元缺失,導致產業鏈接不充分,廢物循環利用僅限于企業內部或上下游產業之間。缺乏以廢物利用關鍵是缺乏產業生態鏈接為核心的關鍵性技術,從而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嚴重;
(2)工業園區處于單個工業區層面,沒有形成區域性或者全國性的網絡體系,只存在單個企業內部廢物的循環利用,造成企業廢料未能充分利用,造成環境的污染。而共生企業的發展模式在國內尚未形成雛形;
(3)單個企業或者工業園區內的生態建設投入不夠,導致工業園區內生態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和企業內部缺乏關鍵的核心技術,使得物質循環不夠成熟,重復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浪費,導致不能充分利用或消化企業廢物,而形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甚至有工業園區根本就沒有合理的設置廢物回收循環體系,使得廢物得不到有效利用,最終造成環境的污染。
目前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由政府、市場和企業三個方面共同推進,實踐層面可分為企業、產業集群、園區和社會四個層面。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未來還需及時解決,否則將影響生態工業園區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