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指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把準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貫徹落實這一精神,應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向結構要市場、向結構要動力、向結構要效益,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
長期以來,河南基于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發展緩慢,現代服務業滯后等突出問題。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河南省持續不斷地推進結構調整,但長期形成的結構偏重、偏粗、偏短的問題依然存在,在資源、環境等約束緊的情況下,難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河南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緊緊把握“高端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供需不匹配”這個主要矛盾,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
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把提升河南省制造業水平作為主戰場,著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為產業結構優化、實體經濟壯大夯實根基。要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融合發展,壯大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等主導產業,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輕紡等傳統產業,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同時,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去產能長效機制,更多地依靠市場淘汰出清落后過剩產能,形成通過市場競爭促進優勝劣汰的新格局。
著力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我們固有的優勢和基礎,當前有的雖然落伍了,但他們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們不能放棄,要通過一系列措施讓他們鳳凰涅槃、重獲新生。通過智能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促其“脫胎換骨”,加快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擴大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產品比例,使其煥發新活力,形成新的優勢。加快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在企業研發、制造、管理、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從而做精做強傳統產業。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高產品質量、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提高傳統產業的產品品質和附加值,特別是提升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基礎元器件領域的高端制造能力。
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們的未來和立足點、制勝點,必須高度重視。要通過創新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發展,特別是通過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跨界融合創新,使創新創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推動產品、業態和模式創新,實現產業由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重點培育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新興高技術服務業態,帶動社會分工模式、生產組織模式、管理模式創新。
把農業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保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可追溯、互聯互通的信息平臺。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把服務業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重點。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是河南省的薄弱環節,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到重要位置,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產業,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培育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會展服務、服務外包、居民家庭服務等新興產業,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努力創新生產服務模式,積極發展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創客經濟、跨界經濟、分享經濟,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把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幸福產業放在服務業發展的優先位置,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幸福產業投資力度,并著力豐富服務產品、提升服務質量、打造知名服務品牌,讓服務業尤其是幸福產業成為推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