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出臺了《關于推進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又稱“健康服務業50條”。上海力求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健康服務產業體系,鼓勵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社會辦醫品牌,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這也是我國首個省級健康產業發展政策。上海副市長翁鐵慧出席發布會。
完善健康服務業支撐新體系,需要堅持政策引導。《意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率先效應的突破性改革措施。例如,放寬規劃限制,先行放開100張床位及以上的高水平社會辦醫療機構、全科診所和中醫診所規劃限制;淡化等級要求,完善醫療技術備案制度,淡化醫療機構的等級要求,重點審核醫師執業資質和能力;放松從業限制,支持注冊全科醫生自主執業開辦全科醫生診所,并實行備案制;放寬科目設置,將診所診療科目設置從1個擴大到4個;推廣管理模式,將上海自貿區社會辦醫療機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管理模式推向全市等。簡化審批流程,進一步優化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審批流程,探索建立市區、部門間審批快捷通道等。數據顯示,目前社會辦醫機構有2240家,其中醫院188家,門診部1070家。社會醫療機構核定床位2.1萬,占上海全市醫療機構床位總數的17%。
上海今年6月的統計顯示,全市共有8.29萬人通過醫保個人賬戶購買商業保險。上海將抓準健康醫療、健康服務、健康保險三大重點領域,形成政策聚焦,力求重點突破。健康保險是健康服務業的重要一環。《意見》中提及,未來上海將推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交流和共享,實現居民醫療費用直接理賠支付;鼓勵商業健康保險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的經辦代辦業務,積極參與醫保控費;發展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業務,提高稅優健康險的公眾知曉度和覆蓋度;持續推進個人賬戶購買商業健康保險項目,鼓勵研發商業補充性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等。
上海市將于2018—2020年投入12.9億元,通過“騰飛計劃”實施新一輪重點專科建設,以普外科等國內優勢專科為“龍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以心臟病科等國內特色專科為“主體”,保持國內一流、提升國際影響力;以脊柱外科等重點亞專科,以及微創手術、臨床藥學等新興、交叉專科為“兩翼”,培育新的專科增長點。
近年來,上海在推進新型監管體系特別是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建設方面,已有較好基礎。通過“制度+科技”,上海將構建基于信息化的健康服務全過程監管體系,維護健康服務市場秩序;在既有基礎上,下一步將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首先,抓聯合監管,建立衛生、醫保、工商、民政、食藥監、質監、公安等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其次,抓依法懲戒,形成醫療市場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