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庫峰會“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一些專家認為,未來節能減排領域投融資蘊含巨大機遇,但其投融資政策需進一步完善。對于建立低碳經濟和提高能源效率,全球需要一個可持續的投資環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近期石化行業有一個高技術水平的新跨國投資項目即將啟動,我想這和我國的石化行業調整振興規劃的方向是一致的,我們是歡迎的。”
對于節能減排領域投融資,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表示,節能減排在全球融資領域是一個挑戰,對中國也不例外,但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希望能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未來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支持節能減排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政策。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部門主任伯尼斯·李認為,2008年全球可再生性能源和水電投資首次超過了化石燃料投資,達到41%,約為1400億美元。應利用這樣的機會提高能源效率和實現低碳經濟,否則目前的增長模式在二十年后會出現危險。應通過公共投資和私營投資,在新能源領域進入一個可持續的投資環境。
“綠色技術是可以賺錢的。”GE能源集團中國區總裁溫躍忠認為。該公司在新能源領域2005年的營業額為100億美元,到2010年預計將達到250億美元。公司在風電、太陽能、碳捕捉、電池、水處理等方面做了相當多投資,并收到了不少回報。他認為,中美兩國應加強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轉讓和合作話題,可以把一些技術從現有水平帶到能夠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水平。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認為,在節能減排領域,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每年最少應達到1450億歐元,分別用于技術研發、評價以及減排措施等。但對此也有一些專家表示,這種大規模的發達國家資金、技術援助,很難在不久后的哥本哈根談判中得到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