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我國通航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一時間市場蠢蠢欲動。昨日,國內航空制造業“老大”中航工業詳解披露其通航大規劃,首次明確提出在通航產品研發和制造階段都要引進社會資本。中航工業還一口氣拋出了包括私人飛行、租賃等16項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業內分析師指出,中航工業加碼通航業務將對這一行業形成強刺激,長期外熱內冷的通航可能真的要迎來井噴時代,但另一方面,空域開放較為緩慢、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仍不容忽視。
據中航工業副總經濟師李平透露,根據公司下發的“加快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決定”,將啟動多渠道籌措資金計劃,“中航工業將開放通飛公司資本結構,實施增資擴股,公開面向社會募集資金”。在產品發展方面,該公司將盡快實現AG300、SF50輕型公務機、AC352直升機等在研產品適航取證、獲取訂單,引入社會資本開展生產線建設,同時AG100教練機、雙發渦槳公務機、AC322直升機等新研產品,鼓勵引進社會資本組建項目公司,廣泛開展技術合作。
數據顯示,美國通用機場約2萬個,各類通用飛機超過20萬架,通用航空產業一年的產值超過1500億美元。相比來看,我國通航產業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目前通用機場僅300多個,通用航空企業300家,在冊通用航空器僅2000架,不足全球通用飛機數量的1%。
有業內分析師稱,事實上,中航工業的另一個身份是軍工企業,而軍工領域一直被外界質疑為封閉壟斷,故中航工業此次大規模引入社會資本,在軍工企業中也較為罕見,同時也彰顯出這家公司對通航的野心。
不過,中航工業相關負責人也坦言,目前通航產業還面臨空域開放較緩慢、基礎設施不健全等難題,此次公司引入社會資本的決定也是希望起到引領作用,將市場蛋糕做大。但一位不愿具名的通航企業高管則稱,去年經濟整體不景氣,對不少通航企業的經營帶來壓力,且通航至今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中航工業倚仗央企的財大氣粗,可能能夠用大手筆的資金投入,撐過行業培育、迷茫期,但中小民資要進入則需要謹慎,避免盲目跟風進入,最后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