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廣東文化產業已連續15年居全國各省市首位,目前約占全國文化產業總量1/7。文化產業占該省GDP比重大幅升至5.26%,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產業。
廣東文化產業的亮點不僅在于發展迅猛,更為關鍵的還在于其近年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布局和顯著提升的質量效益。這主要表現在,借助科技和互聯網“賦能”,加之自身跨界融合發展加速,產業邊界不斷拓展,廣東文化新業態迎來蓬勃發展,數字出版、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等多個領域領軍全國。
文化產業領跑全國
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6年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達4256.63億元,計入研發費用大幅增長16.67%,這高出該省同期GDP增速約9個百分點。此外,占全省GDP比重大幅升至5.26%,已成該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強勁發展的勢頭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廣東文化產業門類逐步齊全,產業鏈日臻完善。目前,十大類產業中,廣東文化信息傳輸、文化創意和設計、文化休閑娛樂、工藝美術、文化產品和用品生產以及文化專用設備生產等七大類產業規模領軍全國。
此外,區域發展布局也進一步優化。全省以珠三角為龍頭,粵東西北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廣深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輻射作用,著力打造“創意之城”和“設計之都”,突出發展一批優勢創意文化產業集群;珠三角其余各市則集中發展創意設計、印刷復制、演藝娛樂、文化設備制造等區域優勢產業;粵東西北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亦初具規模。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指出,廣東文化產業走強并非偶然。其重要原因是受到國家宏觀發展導向推動,更直接的是得益于廣東自身政策扶持和頂層設計牽引。廣東良好的創新氛圍和人才政策,也激活了發展動能。
近年來,廣東已先后實施了《“十三五”廣東省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以及《廣東省電影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系列專項規劃。同時,廣東還致力于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并希望通過簡政放權,逐步完善市場機制,調動文化產業領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此外,廣東的文化產業也在逐步走向海外。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文化產品進出口437.9億美元,其中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418.1億美元,約占全國的2/5,高居全國榜首,實現貿易順差398.3億美元。僅游戲業出口營收就達176億元,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近年廣東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外因。”梁海明說,“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和創新合作,對這些國家而言,廣東文化產品甚具吸引力,并且對接廣東也是不少國家參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大浪潮首選。”
梁海明還提到,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借助港澳英語、葡語和西語文化,廣東文化產業還將在國際化、多元化上獲得鮮活有益的補充。
科技賦能文化產業
成績背后,創新扮演著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更為準確來說,近年廣東通過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推動了文化自身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尤其是與科技的融合,實現以“文化+”、“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新業態正全面重塑文化產業格局。
首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取得突破,新媒體迅速崛起。這包括組建集“媒體、數據、交易”三大業務為一體的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目前,該集團已建成全媒體指揮中心,構建“兩報兩臺三刊三網兩微一端”全媒體集群,并正全力建設“中國自貿區信息港”、“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等重大項目。
同時,隨著跨界融合發展加速,文化產業邊界不斷拓展。這主要表現為“文化+”,文化產業與制造、信息服務、教育、旅游、體育等快速融合發展。
其中,“文化+科技”顯著提高了廣東的文化科技水平。以4K超高清影視為例,依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簽署的《推動廣東省4K超高清電視應用與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該省已組建了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聯盟,推動了4K超高清電視應用與產業加快發展。
此外,物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上,廣東亦不乏探索。如今年3月1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推出全國媒體首個人工智能虛擬主持人,實現全天候的新聞信息生產和全媒體介質的整合傳播。
數據還顯示,隨著文化新業態崛起,廣東全省文化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高附加值的創意文化產業快速增長,目前約占該省文化產業比重超過50%。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分析,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文化產業領域中與新科技相關的部分增長得最快,廣東在這方面的優勢更突出,未來文化產業的后發潛能也會更大。
魏鵬舉還表示,廣東另一優勢在于制造業,因為文化產業也要適應生產性的需求,現代制造業越發達的地方,對創意設計等文創產業的支撐作用越顯著。
而從消費需求角度,梁海明則提醒,以“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為形式打造出尖端、顛覆性新文化產品、新文化業態更要注重“落地”現實需求。
下一步,廣東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按照“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全面實施“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力爭在構建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創新文化經濟政策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