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廣東正在加快新興產業的布局和發展。
廣東省日前公布《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8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110家,超千億企業達13家。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廣東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超過12%;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4850.59億元增加到8172.2億元,年均增速達11%,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3.5個百分點。
在區域創新方面,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二,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從2010年的1.76%上升到2015年的2.50%;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利授權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節能環保等領域專利授權量居全國首位。
目前,廣東已經發展形成新一代移動通信、平板顯示、高端軟件、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裝備、新材料等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獲批成為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移動智能終端、基因檢測、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廣東新興產業應用環境不斷優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基因檢測等新興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廣東信息消費規模居全國首位,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量占全國近七成,網購普及率、電子商務總訂單、市場交易規模和在全國電子商務交易中所占份額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基因檢測服務年均增速超50%。
從全國范圍來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以及中西部等地區涌現出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形成了齊頭并進、競相發展的格局。
《規劃》指出,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時期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仍面臨著整體創新水平不高,發展層次有待提升,高性能芯片、基因工程等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力不足,高端智能制造裝備以及制造業所需關鍵原材料仍需大量依賴進口等挑戰。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力爭到2020年,廣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規模突破3萬億元,形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3至4個萬億元級支柱產業,成為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集聚區。
在發展方向上,《規劃》也明確了六大發展重點,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及戰略性產業。
在空間布局方面,廣東將抓住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契機,加快要素資源集聚,支持創新資源富集的城市形成以擴散知識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興產業策源地,增強新興產業自主發展能力。
同時,將依托廣州和深圳創新資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躍、產業基礎扎實等優勢,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強化珠三角地區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著力促進珠三角地區新型平板顯示、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集聚創新發展,提高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綜合競爭力,努力將珠三角地區建設成為全球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作為一個省域經濟體,區域范圍比北京、上海這些城市經濟體大很多,廣東有1億多的人口,比德國、法國這些歐洲大國還多,因此產業結構也要比京滬豐富得多,這其中,制造業是廣東立省的基礎和根本。
他說,在珠三角制造業中,目前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等地電子信息制造業十分雄厚,是全國信息產業最強的區域。而在珠江西岸,則主要是裝備制造業,兩者構成了廣東實體制造業的強大支撐。
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這其中,未來廣東將依托珠三角地區尤其是珠江東岸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新一代通信、新型顯示、新型電子元器件等產業集群競爭力,培育形成物聯網、衛星導航、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集群。
同時,依托珠江西岸地區的先進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發展基礎,發展壯大智能制造、航空、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依托珠三角中心城市,培育形成基因檢測、基因工程藥物、高端疫苗、生物育種等細分領域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