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本次批復之后,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數量將從13個增加至35個。而對比第一批13個試點城市可以發現,新一批22個試點城市更著重向中西部城市和東北地區傾斜。
8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在北京等2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這意味著,繼杭州、天津等13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立后,又將有2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根據這份批復,國務院同意在北京、呼和浩特、沈陽、長春、哈爾濱、南京、南昌、武漢、長沙、南寧、海口、貴陽、昆明、西安、蘭州、廈門、唐山、無錫、威海、珠海、東莞、義烏等22個城市設立綜合試驗區。
至此,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數量將從13個增加至35個,基本覆蓋了主要的一、二線城市。
跨境電商交易成外貿新亮點
據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介紹,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成交額連續兩年增長1倍以上,現已成為我國外貿創新發展的新亮點、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創新創業的新平臺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載體。
該負責人表示,跨境電商作為一種外貿新業態,仍處于高速發展期。在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成熟經驗做法基礎上,新設一批綜試區,有利于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新經驗新做法;有利于逐步完善促進其發展的監管制度、服務體系和政策框架,推動跨境電商在更大范圍發展;有利于培育外貿新動能,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2017~2018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統計顯示,2017年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含零售及B2B)達7.6萬億元人民幣,增速可觀。2018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有望增至9.0萬億元。
分析師認為,在“新消費”觀念和消費升級潮流的沖擊下,商品質量更有保障的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隨著平臺物流水平和供應鏈打造逐漸完善,未來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跨境電商迅猛發展的趨勢在國家層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鼓勵和重視。早在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國務院就曾先后分兩批批準設立杭州、天津等13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具體包括杭州、天津、上海、重慶、合肥、鄭州、廣州、成都、大連、寧波、青島、深圳和蘇州市。
本次國務院的批復要求,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目標,復制推廣前兩批綜合試驗區成熟經驗做法,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和優勢,著力在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B2B)方式相關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推動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探索新經驗、新做法。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是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跨境電商試驗區建設最主要目的是希望對地方產業發展形成帶動作用,對經濟增長形成輻射。”
霍建國告訴記者,跨境電商的特點是成本低、效率高,對進出口有明顯促進作用。但是,推動跨境電商發展需要物流、資金、稅收、通關、法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體系的完善,這也是需要試點的原因。
新試點向中西部和東北傾斜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對比第一批13個試點城市,新一批22個城市試點開始逐步向中西部城市和東北地區傾斜。其中,東北地區城市包括沈陽、長春、哈爾濱市;而中西部城市更是占據一半左右。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朱秋城認為,在政策環境上,跨境電商成“一帶一路”重要落腳點,互聯網經濟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作為后發展的中西部地區,電商潛力尤其巨大。東部沿海受制于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產業正在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但轉移過去之后企業不能重走老路,電商和跨境電商就成為轉型的重要機遇。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我國中西部和東北三省進出口增速高于全國整體。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新一輪布局,或也有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考量。
霍建國對記者表示,跨境電商的潮流正從東部漸漸向中西部傳導,這與過去30多年中國外貿發展的趨勢類似,這個“東風西漸”的速度會比傳統貿易時代快得多。“當然,想要真正承接跨境電商帶來的紅利,還需要在精簡審批、完善通關一體化、信息共享等方面進一步創新,這也是設立試點的目的。”
根據批復的要求,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積極深化外貿領域“放管服”改革,以跨境電商為突破口,大力支持綜合試驗區大膽探索、創新發展,在物流、倉儲、通關等方面進一步簡化流程、精簡審批,完善通關一體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推進包容審慎有效的監管創新,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業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