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好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有關要求、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是當前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天津通過創新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規劃建設管理體系日趨完善,城市特色日益彰顯,群眾生活環境質量顯著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城市面貌的改善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他們的經驗對于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下面我們來看天津市副市長尹海林怎么說。
尹海林說:“天津這些年來城市功能逐漸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生態宜居環境日益改善,得益于幾點:主要領導親自抓規劃,邀請國內外知名規劃研究機構和專家參與規劃編制,通過精細化管理用高水平規劃引導城市建設和發展;著力抓好民計民生工程,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著力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建設美麗天津。”
規劃是指南針,引導城市建設和發展
尹海林介紹說,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規劃的指引,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編制管理體系。“思路決定出路,布局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一直以來,天津始終將規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來抓,主動謀劃城市科學發展的思路、布局。圍繞國家對天津建設“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發展定位,2008年,天津集中各方力量,組建重點規劃編制指揮部,集中奮戰150天,編制完成119項重點規劃。近年來,天津又系統編制400多項規劃,特別是在規劃水平提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規劃保障。
確定空間發展戰略。2008年,天津圍繞城市定位,經過科學論證和社會公示,編制完成了《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確定了“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總體戰略;2011年完成人大立法,從法律角度規定了天津長遠發展的空間布局架構。這是天津的探索創新,也為天津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規劃之路打下了基礎。
構建完備規劃體系。自2008年以來,天津以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以實施全市城鄉規劃編制計劃為抓手,先后編制了500多項規劃,有效促進了全市規劃編制體系的不斷完善,形成了以規劃研究為先導、以城市空間戰略規劃為總綱、以總體規劃為核心、以專項規劃為支撐、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實施依據、以城市設計為建設指南,涵蓋全市各層次、各類型的規劃編制體系。
實施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是對宏觀管理目標進行具體分解、細化和落實,使之能有效貫徹并發揮作用的過程。實施精細化管理是有效提升整體執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嘗試建立了“一控規兩導則”管理體系,運用城市設計創新城市規劃管理方法;制訂了包括《天津市規劃設計導則》、《示范工業園區規劃設計導則》和《示范小城鎮規劃設計導則》等在內的技術導則,對項目的功能布局、空間尺度、形態體量、色彩關系以及項目與周邊的相互關系等提出要求,使功能性與審美性相統一、與整體環境相一致;創新項目審批流程,將城市設計要求納入規劃條件,在規劃方案、建筑方案等審批階段,明確審查審批要求;將待審批的設計策劃方案放入三維數字模型,實施三維動態管理。導則旨在為規劃設計設定底線,但重在指引而非死板照搬,更注重從技術層面加強控制引導。同時堅持外檐設計與功能布局并重、單體建筑與區域協調并重、地上建設與地下開發并重,從細節入手,使城市建筑天際線、層次、尺度、顏色更具天津特色。加強分級、分層、分類管理。從側重項目外檐向外檐與內涵并重轉變,從側重城區向城鄉全覆蓋轉變,從側重形態規劃和項目管理向注重項目功能和服務保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同時加強規劃巡查,做到每寸土地有規劃可依,每棟建筑有導則可循。將規劃、建設和后期管理相融合,特別是所有重點建設項目,比如文化中心、津灣廣場、梅江會展中心,包括民園、五大道等在內,從前期策劃到最終建設,規劃部門全程參與,規劃管理人員下現場定材料、看顏色等,確保規劃不走樣,形成整體協調統一的城市風格。
塑造鮮明城市特色。天津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風貌和大都市現代化氣息,城市特色鮮明。在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凸顯天津“大氣洋氣、清新靚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特色開展工作。通過保護性規劃引導控制,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利用,實施保護性開發,使歷史文化遺存價值和功能得到重新煥發,既彰顯城市個性魅力,展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合理地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設自然保護區和一批郊野公園,實施市容環境整治工程,改善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市容市貌,展現天津獨特的自然風貌和“大氣洋氣、清新亮麗”城市風貌;通過實施海河開發改造工程,使海河沿岸重新煥發生機,有力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繁榮發展。同時也把海河建設成了最能體現天津特色和活力的標志性區域。通過城市特色塑造,天津城市吸引力不斷提升,接待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實現快速增長。
尹海林說,當前國家把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天津市堅決破除“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模式,以“京津雙城記”為核心,著力圍繞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發展,積極參與頂層設計,著力把握好幾個重點:區域城鎮功能定位科學準確。在城市定位上錯位發展、相得益彰,要突出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現代制造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金融創新中心等發展方向,與北京市和河北省相關城市的定位相輔相成,更好地體現三地分工合作,使三地比較優勢更明顯。要深化細化天津空間發展規劃,與京冀發展相協調,使得空間布局更合理,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做好空間載體準備。產業發展錯位互補。要著眼于打造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基地,串聯起“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配套”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北京要瘦身、做減法,轉移輸出部分功能和產業;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有承接有轉移,重點瞄準高端化、高新化、高質化方向,規劃建設包括未來科技城等一批京津冀協作發展載體平臺,重在加強各區域間分工合作、有機融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避免區域內同質競爭。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要先行。在當前與北京形成“半小時高鐵圈”和與唐山、秦皇島、滄州等形成“1小時高鐵圈”的基礎上,抓緊建設京津城際至濱海新區延伸線、津保快鐵,規劃建設京津城際二線、津石貨運鐵路、津承鐵路等;到2020年,通過高速公路將實現天津中心城區1小時到達北京、3小時內到達河北省主要城市,并加快打通區域“斷頭路”。5月20日,我和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河北省副省長張?在廊坊市召開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對接會議,目前三地已組成工作組,站在國家層面、技術層面以及科學層面,結合區域城鎮發展、產業布局,完善鐵路、公路、軌道交通、機場、港口等規劃,構建區域多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形成“一張圖”,盡快上報國家有關部委。對達成共識的交通項目,要深化線位路由,落到圖上、落到地上,抓緊開展前期工作,確保早開工、早竣工、早發揮效益。生態環境協調共生。依托山、河、湖、海、濕地、林地等資源條件,規劃構建與區域協調共生的生態網絡,研究出臺區域內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和政策,切實改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打造生態宜居環境。
建設為了群眾 建設依靠群眾 建設成果惠及群眾
尹海林說,城鄉建設要為了群眾,要依靠群眾,建設成果要惠及群眾。天津在城鄉建設過程中始終把解決民計民生問題放在首位,著力解決群眾住房問題,讓百姓出行更方便,讓城市功能更完善。
著力讓居者有其屋。解決好“住”的問題,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們始終把解決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問題、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作為政府首要任務,在住房保障和棚戶區、舊樓區改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構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圍繞全面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通過不斷探索,建立了“困難有保障、改善有支持、高端有市場、政府有監管”的住房制度管理體系。特別是針對天津市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經驗和特點,提出了“三種住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公共租賃房)、“三種補貼”(廉租住房實物配租補貼、廉租住房租金配租補貼、公共租賃房租金補貼)模式,進一步完善和創新了保障體系,形成了具有天津特點住房保障架構,目前,全市住房保障覆蓋面占城鎮家庭的33%。
同時,我們在保障房選址上更多考慮群眾生活、通勤需要,盡量安排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基礎好的地塊。統籌安排好水電氣熱、學校、公交車以及道路、綠化等配套項目,確保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用。此外,著力繼續完善保障房管理機制,解決好準入、配租、監管、退出等主要問題,確保房源滾動使用、良性循環,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棚戶區人口密度比較大,環境臟亂差,群眾有強烈希望改造,民有所呼,政府一定要有所為。從2007年啟動改造以來,目前累計拆遷改造1089萬平方米、18.3萬戶困難群眾受益,所改造地區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李克強總理去年年底來津調研,深入到紅橋區西于莊棚戶區改造現場視察,對天津市保障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我們正按照總理的指示,高質量高水平全力推進西于莊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確保老百姓如期入住,切實改善居住條件。
截至目前,全市還有885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任務。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籌措資金,細化資金平衡等相關配套政策,創新改造實施模式,充分調動區縣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推進這一重大民生工程。
全面實施舊樓區居住功能綜合提升改造。針對中心城區舊樓區設施老化、居住功能缺失等問題,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12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中心城區成片舊樓區居住功能綜合提升改造,主要內容就是“一二三四五”(更新一個箱,安裝兩道門,改造三根管,實現四個化,完善五功能),基本達到“住用安全、設施齊備、設備完好、環境優美、管護到位”,1340多個小區、310余萬普通群眾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也使城市面貌得到新的提升。這是繼之前沿街沿面整治、社區里巷提升的延續和深化,直接進樓入戶,更加貼近市民日常生活。前兩年我們圓滿完成780個小區、3500萬平方米舊樓區提升改造,190萬居民直接受益,今年我們正在實施561個小區改造工作。改造后的小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住用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后續物業管理得到有效保障,深受廣大市民好評。舊樓區改造堅持把群眾參與貫穿始終,聘請了588名小區居民作為監督員,全程監督工程質量和文明施工;在驗收環節,引入群眾評判機制,現場邀請居民代表、居委會參與評價,對群眾滿意度低于80%的一票否決,真正體現了民心工程群眾做主。
通過兩年的舊樓區改造,這項工作已經在群眾中叫響,老百姓期待度也越來越高,這對我們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的舊樓區改造內容由去年的44項增加到46項,新增加了高層的消防系統維修和停車泊位建設等內容。同時落實好新整治小區管理,物業管理不落實的一票否決,不予驗收,確保整治好一片、物業管理接收好一片。下一步,我們還將用一年時間對中心城區800余片、700多萬平方米的散片舊樓進行提升改造,讓更多老百姓得到實惠。
著力讓出行更方便。完善對外聯絡大通道體系。比如鐵路地下直徑線、津秦客運專線去年竣工通車,京滬和津秦兩條高鐵實現聯運,打通了天津貫穿東北與華北、華東、中南地區的快速客運通道,進一步增強了天津鐵路樞紐地位。今年上半年機場二期航站樓和地鐵2號線機場延伸線完工,8月底與機場交通中心同步投入使用,這將進一步促進天津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公共交通體系,今后每年要開通一條地鐵線,盡快成網成系統。加強與長途、公交、出租、停車設施有機銜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今年天津市計劃同時開工建設6條地鐵線,共140公里。在2017年上半年,在建地鐵全部投入運營,屆時天津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274公里,中心城區網絡基本形成。著力構建零換乘大型交通樞紐。比如天津站、西站、南站三大樞紐集聚了高鐵、地鐵、公交、長途客運、出租等5種交通方式,實現了無縫換乘。再比如機場交通中心,實現航空等6種交通方式零換乘。
著力讓城市功能更完善。建成文化中心、海河教育園區、梅江會展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性項目,建成泰安道五大院、銀河購物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海河兩岸、解放南路地區、黑牛城道新八大里、一批地鐵上蓋項目以及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加快建設,為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和文化大繁榮提供了載體。
下一步,在繼續加快城市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時,還需在以下兩個方面多關注。一是強化基礎。全面推進全市地理國情普查、地名普查以及全市地下管線普查等基礎性工作。加強城市總體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等實施評估,及時完善城市發展公共政策。整合部門資源,今年內建成全市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實時監管信息化平臺,提高管理水平。最近,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我們將抓好貫徹落實,建立地下管線“一張網”全覆蓋管理系統,完善“一條龍”全過程監管機制,實現“一平臺”全方位共享成果,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增強城市活力。二是按照“貼近民生、以人為本、方便百姓、服務市民”的原則,提高社區規劃設計水平,通過規劃布置社區鄰里中心、增加沿街商業布局設計、完善微利便民配套標準、嚴格道路功能劃分、合理規劃道路沿線功能、靈活設置道路綠化帶等措施,增強城市活力。
既要金山銀山 更要綠水青山
自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以來,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GDP增速一直位列全國前列。尹海林說,天津市委、市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自2008年起,連續實施兩輪生態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清水工程、凈化工程、綠化工程,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天津考察工作時,明確提出了“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打造美麗天津,著力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要求。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要求,市委十屆三次全會把美麗天津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把美麗天津建設推向深入,去年10月,我們啟動以清新空氣、清水河道、清潔村莊、清潔社區和綠化美化“四清一綠”行動為主要內容的“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努力使生態環境和全市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實施以來,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天津空氣質量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達標天數比去年同期增加14天,重污染天數減少18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7.6%。
尹海林介紹,下一步,天津要著力做好節能減排的“減法”、生態修復的“加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乘法”和根治環境突出問題的“除法”,堅決打好大氣、水等污染防治攻堅戰,通過持續努力,使天津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明顯改善。
全面落實生態用地保護紅線。自去年11月開始,啟動全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市山、河、湖、濕地、公園、林帶等生態用地保護面積達到2980平方公里,占市域國土總面積的25%,明確了各類生態用地保護界線、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經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公開征求全市人民意見修改完善后,于今年2月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做出關于批準劃定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的決定。就進一步落實好該決定,制定了實施管理細則和辦法,明確主體責任、監督考核、保護標識、輿論宣傳、經費來源等內容,確保不折不扣實施到位,為建設天藍水清地綠的美麗家園作出貢獻。
實施網格化管理。工作中,我們感覺到要從根本上防治大氣污染,不能靠“運動”,關鍵是要建立一套長效管用的機制。因此,我們借鑒蘭州經驗,今年3月把網格化管理系統建立并運轉起來,做到“三清三無一落實”,即分清責任、理清邊界、厘清任務,管理無死角、監察無盲區、監測無空白,確保各項防治大氣污染保障措施真正落實到位。由各區縣根據現有行政區域劃分,按區縣、街道(鄉鎮)、居委會(村)和網格單元四級,共建立網格單元約5700個,配齊相應管理人員,各區黨政一把手是區縣級網格的網格長。同時,我們建立由市委組織部、市監察局等組成的督查監察工作機構,采取聽、查、看、訪、辦等方式,定期通報,嚴格考核,將環保工作實績與紀檢監察、干部任用結合起來,真正將環境污染防治責任壓實。
加強信息化管理。面對全市16000家排污企業和眾多污染源,不能單靠增加人手,必須利用好信息化等技術手段。我們將把污水處理廠、工業企業、建筑工地、渣土運輸車等重點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系統建設作為重點,督促企業安裝監控設備,并建設政府監控平臺,近期系統將建成并投入運行,實現監控數據實時對接。
加強法治化管理。一方面,是立法層面。抓緊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地方標準,今年完成《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從根本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執法依據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是執法層面。繼續保持去年好的做法,公安、環保部門聯手,重拳出擊,鐵腕治污,從嚴從重從快查處超標排放黑煙、偷排黑水、傾倒黑渣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此外,用好經濟手段。今年7月1日,我市提高企業排污費收費標準,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形成市場倒逼機制,調動全社會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節能減排和治理環境污染的積極性。
尹海林信心滿懷地說,今后天津將繼續以規劃為先導,以解決民計民生問題為根本,以建設美麗天津為目標,全面創新和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盡早實現國家賦予天津的城市定位,把天津建設成全國乃至全世界富有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