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生物技術領域處在一個通用技術和基礎研發大規模啟動期,產業化也處在加速階段。預計2020年之后,醫藥生物和農業生物將會率先進入成熟階段。但生物技術產品不可能像信息產業那樣形成“贏者通吃、勝者全得”的壟斷局面。對于資源豐富、地域特點明顯、生物多樣性廣泛的中國來說,在認真研究和把握生物產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 選擇好發展策略和發展重點,有助于我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自1982年世界首個生物藥“胰島素”問世以來,生物醫藥在重大疾病領域的革命性治療效果獲得了極大發展,并被稱為“鉆石產業”。隨著一批生物藥的專利即將過去,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開發“生物仿制藥”的熱潮。2020年超過市值1000億的生物藥的專利期將過。目前,全球從事生物制藥的公司有3000多家, 研制中的生物技術藥物已經超過2800 種,多種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生物產業將以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和國際化為重點,將主要強調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等創新型的藥物品種。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是保證藥物的可及性、保證人民的衛生健康,另一方面是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轉變醫藥產業發展方式,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而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第十三個五年的規劃》,國家啟動新藥專項,在創新藥物研究開發中實現研制30個新藥,8~10個為原創性新藥目標,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生物制藥公司必須以技術平臺為核心, 以多元化的合作開發模式加快優質產品的開發步伐, 同時推進自主研發產品的產業化進程。
而國際大型醫藥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也導致其涉足生物制藥行業。我國國內的生物制藥行業起步較西方發達國家晚, 規模也比較小, 產品的品種單一。 隨著國家對藥品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對創制新藥的鼓勵, 從而加劇了生物制藥企業之間的競爭。
國內生物制藥公司目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是運用PEST分析模型和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對生物制藥公司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進行了翔實的分析,分析并得出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威脅;通過對公司的資源、綜合能力以及運用價值鏈分析獲得了公司內部的優勢和劣勢。
雖然某些生物制藥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以及新產品開發能力, 但是我國目前尚沒有形成一個從新藥篩選到產品成功上市的完善的創新藥開發產業鏈條。中小型醫藥企業可投入研發經費強度低,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少, 缺乏國際競爭力。針對這種現狀, 生物制藥公司的新藥創制 應在研究國際醫藥產業發展趨勢和國家政策導向的基礎上,明確研發方向、完善內部管理、拓寬融資渠道,并加強與國際/國內 在產業/學術/研究各方面的合作。
通過PEST 以及SWOT分析,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生物制藥公司可以采取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同時, 為了保證公司差異化戰略的順利實施, 應該調整公司組織結構、強化人力資源開發、加強技術創新、以及深入研究國際生物制藥產業發展趨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以制定企業的競爭戰略,并實現其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