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0年)》于日前印發,總體目標是2020年基本建成“一樞紐三中心一基地”,其中新興產業是銷售收入目標確定為突破5000億元。
重慶社科院“一帶一路”投資與貿易實驗室主任兼首席專家、制度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敬認為,重慶自貿區要發展產業,還需要能產生一定輻射和帶動力的核心大型企業。此外,重慶自貿區的重點是探索陸上貿易規則和投資規則,因此只有真正打開“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才能發揮重慶自貿區的作用。
做大南向國際貿易
在重慶自貿區的產業定位方面,其總體目標是“一樞紐三中心一基地”。
“一樞紐”是指以多式聯運為核心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重慶華達集團董事長王維燕認為,盡管重慶擁有諸多物流優勢,如江北機場、果園港等,但若要進一步在自貿區的框架下打造多式聯運的物流體系,還應注重公路物流體系的建設。
重慶兩江新區自貿辦主任謝靜稱,多式聯運的便捷性轉換,以及綜合口岸的開放,都是重慶自貿試驗區下一步突破的重點。
謝靜認為,現行的口岸無論水港還是空港都屬于單一口岸,兩港之間的便捷化通關并未打通,這成為重慶自貿試驗區發展多式聯運體系的制約因素。
下一步, 重慶自貿區計劃從推進建設多式聯運監管中心、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完善通道間互聯互通等三個方面著手推進新區多式聯運體系建設。
在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方面,重慶有意以整合多式聯運多方運行為主體,搭建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平臺。屆時,鐵路、港口、機場、公路等物流方式均納入該平臺,接入海關、國檢等相關部門監管網絡,實現一個端口受理,系統交換數據,終端節點反饋的閉環流程。
在重慶渝新歐班列的運力和運行效率獲得持續突破的同時,重慶有意做大南向國際貿易。根據上述規劃,未來將依托渝黔桂新南向鐵海聯運通道和重慶—東盟“五定”公路貨運班車,開展鐵海聯運和跨國公路聯運,做大南向國際貿易。
規劃總體目標中的“三中心”,是指建成以貨物貿易為基礎的國際貿易中心,以金融結算便利化為抓手的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以互聯互通為目標的現代服務業運營中心。
“三中心”的目標為到2020年,外貿集裝箱吞吐量達到70萬標箱,國際物流貿易額950億元,各類金融機構達到1300家、金融結算總額超過5萬億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超過60%。
大數據智能化成關鍵詞
上述規劃提及的“一基地”,即到2020年,重慶將建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
與2017年3月印發的《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相比,上述規劃對重慶市的產業發展定位與發展重點進行了進一步細分。其中,明確了發展七大產業集群,即先進制造、現代物流、國際商貿、金融服務、專業服務、信息服務、文化旅游。
基于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的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理念,貫穿于重點培育的七大產業集群中。
在發展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方面,規劃提出了重點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產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國內智能汽車產業基地。
在信息服務產業集群方面,提出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拓展大數據增值業務產業鏈條,以形成服務全球的云計算全產業鏈。
在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集群方面,除了繼續強調構建覆蓋鐵、公、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的國際物流運輸體系外,還要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提升物流業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根據重慶市經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共有大數據智能化產業企業約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約900家。據統計,2017年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實現銷售收入約3500億元,同比增長30%左右,增速快于全市規模工業產值增速20個百分點。2018年,預計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可實現銷售收入約4500億元。
根據上述規劃,到2020年,包括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智能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力爭2020年的銷售收入突破5000億元。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長唐良智指出,重慶對于大數據產業的培育,不僅有利于優化國家產業布局,促進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還將當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