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湖光步步隨,古今難畫亦難詩。”古代詩人如此描述小鎮美景。“中國之美,小城發現”。兼具公共屬性和商業屬性的特色小鎮,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亦是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實踐的主戰場之一。

特色小鎮代表新型城鎮化建設
2016年7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10月1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進入這份名單的小鎮共有127個,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認定得出。過去,中國一些城市的建設被批評為“千城一面”,不重視差異化的建設與發展,導致許多城市大同小異。
如今,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不要“千鎮一面”的思路。事實上,對于進入新常態的中國來說,以特色小鎮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近段時間以來,“特色小鎮”引爆為網絡“熱詞”,更有人說,“特色小鎮”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鑰匙”,將引領新型城鎮化的“特色擔當”。
特色小鎮發展時間雖短,已經表現出了很強的示范效應和發展潛力。而對于不少地方來說,特色小鎮既是當下的抓手,也代表著未來。
然而,在遍地開花的特色城鎮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可選余地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部分小城鎮建設往往本著“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想法,很難對城鎮發展進行長遠的謀劃,甚至缺乏必要的規劃,造成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還存在填湖、削山、砍樹等破壞生態的現象。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崇洋媚外,盲目大搞所謂的“歐洲小鎮”。
特色小鎮面向產業升級和城市升格
中國經濟向“L”型底端走向的趨勢使各部門和相關企業對經濟發展有了重新的思考,“轉型”、“改革”是新時代的命題,特色小鎮便是在這一命題下的實踐。
某種程度上,特色小鎮可以視為專業鎮的“升級版”。特色小鎮要有“靈魂”,遠比建設專業鎮需要更多的努力。在“特色小鎮”燎原之際,我們必須弄清楚特色小鎮為何而建。這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升級版的房地產擴建,它最終面向的是產業的升級和城市的升格。
注意“培育”兩字,即是要有基礎的,而不是另起爐灶。特色小鎮建設培育要防止陷入誤區,即非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城鎮化,也就是要防止過度、過快的城鎮化建設。
因此,如何找準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鎮一面”、唱“空城計”,成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特色小鎮在國內處于探索發展的初期階段,其不足之處也是情有可原。我們要善于在發展中修正錯誤,在實踐中創新理論,處理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由此特色小鎮才能協調、持續發展。
根據《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培育特色小鎮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和一哄而上;堅持市場主導,政府重在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防止大包大攬,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確定建設規模,防止盲目造鎮;堅持深化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創業創新新平臺,發展新經濟。
當然,實現特色小鎮產業上“特而強”、功能上“有機合”、形態上“小而美”、機制上“新而活”,破解“人才”、“技術”、“資本”、“環境”、“文化”等瓶頸是重中之重。
浙江的特色小鎮具有樣本意義
在地方上,浙江省建設特色小鎮走在前列。浙江省于2015年4月下旬印發《省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力爭通過3年,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
浙江的特色小鎮有其特定的內涵、特攻的產業、特別的功能和特殊的形態。即便是同一產業,也細分領域、錯位發展,而不是同質競爭。從浙江省的經驗來看,特色小鎮在產業定位上應力求“特而強”而非“大而全”,每一個特色小鎮都應有一個主攻產業方向;在功能疊加上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在建設形態上應力求“精而美”而非“大而廣”;在制度供給上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浙江特色小鎮,風起云涌。行走其間,最大的感觸,莫過于留住了特色小鎮的根、挖掘出特色小鎮的魂,做好“文”這篇文章。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空間資源瓶頸的重要抓手,符合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產業結構演化規律。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的重要抓手,符合創業生態進化規律。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規律。
特色小鎮怎么建?浙江的特色小鎮具有樣本意義。特色小鎮建設目的是形成適宜人居住、創就業、游覽、休憩等的美麗環境,讓人能感受到與城市風貌不同的鄉野風情。
特色小鎮的核心在于打造和發展特色村,應具有“看得見鄉野、聽得見鄉音、聞得到鄉味、摸得到鄉趣、記得住鄉愁”等基本要素。
在推動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需要重視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維系成員的共同精神紐帶的重構,發揮文化的引領、滲透、感召、輻射和凝聚作用;需要把強化文化特色、彰顯獨特文化魅力貫穿于特色小鎮建設全過程,提升特色小鎮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需要通過培育和發展創業創新文,強化“鎮民”創業創新動機、熱情和意志,增強特色小鎮對創業創新者的吸引力、向心力。
總之,特色小鎮不是單純的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建設升級版,也不是簡單的中心鎮等城市化載體打造升級版,它需有著并能堅持基本內涵、理念、路徑上的大膽創新,需積極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與“色”。
根據當地特色結合經濟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才是特色小鎮建設王道,將生產、生活、生態充分融合方為特色小鎮建設之本,那些“花拳繡腿”“東施效顰”之作終將被人唾棄。
創新特色小鎮的生動畫卷已經在中華大地展開。期待一個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體制機制靈活,具有中國特色,又充滿時代特征的各類優秀特色小鎮遍布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