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銅工業基地,第一爐銅水,第一個銅業股票……歷史上以礦立市的銅陵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創下過許多個第一,但長期偏重工業的經濟結構,曾一度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近年來,圍繞綠色發展,銅陵堅持將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主抓手,重點抓生態環境的修復,不斷推動生態古銅都城市創建。
發展循環經濟 提升能源利用水平
銅陵是全國八大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在發展過程中,銅陵在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資源型城市的綠色轉型。
在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進程中,銅陵有色子公司銅冠冶化分公司以硫鐵資源綜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為載體,依托科技創新,構建了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
“銅冠冶化分公司目前有兩套硫鐵礦制酸裝置,主要以冬瓜山銅礦硫精砂為原料,將硫精砂在焙燒爐中沸騰焙燒后所產生的煙氣用于制酸,燒渣輸送到鐵球團生產線,與鐵精砂配比后制成鐵球團,而鐵球團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硫尾氣經脫硫裝置回收后,再返回到硫酸生產裝置中制酸。”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左永偉介紹,通過將大流量堿液輸送泵改為小流量的變頻泵,大大提高了制酸系統的二氧化硫轉化率,硫和鐵的利用率超99.8%,目前這一項目已經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動計劃,同時作為國家循環經濟首批試點企業的試點項目開展。
“日常工作中,我們始終至于在保障環境安全上下功夫做文章,沒有環境,一切都是空談。在保證環境的同時提升循環經濟層次,要采用梯級利用的方式保障資源最大限度被利用起來,這也是對資源的珍惜和保護。”左永偉表示。
循環、轉型、綠色。近年來,銅陵通過堅持實施循環經濟示范、產業低碳化、能效提升和用能結構優化、污染減排行動等行動,實現了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層次的提升,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進展。2013-2016年,銅陵連續四年獲得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估優秀,并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個國家產業轉型生活示范區。
堅持綠色開發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銅陵中心城區,就有這樣一片豐饒的水域,不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生態濕地的面貌,還被因地制宜地打造成為適宜市民休閑的游樂區,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
工作人員介紹,由于早先不注重環境保護,農民圍湖造田,過度開發農業,西湖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2009年開始,銅陵市啟動針對西湖的“退田還湖”工程,重建濕地生態,取得顯著成效。
自2016年7月西湖濕地公園免費開放以來,已有近50萬游客慕名而來,感受“城市之肺”的原生風貌。今年年初,西湖濕地已成功獲批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儼然已是銅陵市的一張綠色名片。
據了解,經過全新規劃和設計的西湖濕地公園占地約5平方公里,由濕地體驗、生態恢復、健康半島景、湖光春色等四大功能區組成,其中水面和濕地占公園總面積的60%。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色在于對原有自然生態的保護。工作人員介紹,這里20多處沼澤、池塘、淺灘按被按原狀保留,并與大湖進行水系連通,提高了濕地防洪排澇、凈化水質、美化環境綜合功能的發揮。工作人員介紹,“西湖濕地公園內,游船和游覽車均采用電池供電,人行步道采用石質鋪裝,游船碼頭采用木質結構施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對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銅陵,西湖濕地公園用實踐為這句話做了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