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層面頻釋強農惠民的信號,對于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不但在現代種業、農村電商、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廣發紅利,同時積極引導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乘數效應,引發了“農業+”多種熱潮。此中,國家農業公園的概念漸漸進入各企業的投資視野,同時受到各地各級部門的重視。
一、國家農業公園提出背景
國家農業公園的概念由中國旅游設計院院長鄭建平提出,其實質是集新農村建設、農業旅游、農產消費為一體的現代新農業旅游區,大多以縣域為主體進行打造。農業部于2008年制定了農業公園的相關標準,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亞太環境保護協會等5家單位根據該標準聯合制定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目前來看, 國家農業公園在我國剛剛起步,還有很多未知空間需要我們去探索。
二、國家農業公園概念
國家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態,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園,又區別于一般的農家樂、鄉村游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是農業旅游的高端形態,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閑、度假、游憩、學習的規模化鄉村旅游綜合體。目前,農業公園作為一種全新的形態,正受到各地政府的關注和重視,成為引領中國第四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全新形態,目前在河南中牟、山東蘭陵等地已經開始了初步探索和實踐。
國家農業公園,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的一種現代觀光農業經營方式。國家農業公園是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的理想模式,可帶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是國家大力支持的休閑農業發展新模式。
三、國家農業公園特征
國家農業公園大多是以縣域為主體,集結新農村建設、農業旅游、農產消費要素所打造的現代新農業旅游區,是一種能夠更妥善解決“三農”問題、城鄉一體化的新實踐行為及業態。它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集結了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將農村的各種資源“變現”,是文旅、農旅結合的理想模式,可有效帶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四、農業公園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的區別
農業公園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相比,有兩個顯著的差異:一是主體不同,原來鄉村旅游依靠農民,現在依靠企業;二是以消費為帶動的農業增長的方式,“根據城里人的消費需求來定制農業生產”。“整個鄉村就是 “大菜園、大花園、大樂園、大公園”。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大棚設施、有水景……,一切這些東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產要素來組織的”。
五、國家農業公園打造六要素
一是具有吸引力較強的田園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區美景等資源稟賦與基本質素。
二是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如: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生產習俗、特色的生活習慣、特色的節令節慶、特色的民間工藝、特色的村規民約、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三是具有標志性的展示傳統和現代農耕文化的場所。
四是具有組織形式先進、產業結構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設與運營主體。
五是具有健全的道橋游線設施、下榻接待設施、餐飲服務設施、娛樂休閑設施、購物消費設施、管理與導游設施、出行運載設施、通訊視訊設施和康療救護設施。
六是具有特色鮮明、傳播力廣、美譽度強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
六、八大運營模式
國家農業公園現有八大運營模式,旨在吸納多方力量積極參與,在保證“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村、園共建”。
國家農業公園就是集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就業、城郊發展及鄉村休閑于一體的綜合產業的超級大園區。它實現了農業主題化、景觀化、公園化、規模化,是未來我國農業產業升級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