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信息產業之后,生物醫藥、健康養老類產業園區在全國范圍內駛入火熱建設快車道。
根據近日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段俊虎在“生物與醫藥領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培訓班”上公布的數據,經過20多年的發展,火炬中心在全國建設了418家火炬基地。以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為例,2016年共58家,集聚從業人員101.6萬人,企業15816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65家,工業總產值達到11580.7億元,上繳稅額585.2億元,出口創匯973.06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健康中國”上升至國家戰略、老齡化問題不斷突出;另一方面“特色小鎮”、“健康小鎮”建設進入快速推進階段。
但蓬勃扎堆發展背后,是更多的差距和挑戰。
“醫療健康目前成為僅次于信息產業之后的第二大產業,中國已經有排進全球前十的信息技術公司,但在生命醫藥領域與跨國巨頭差距還很大。”火石創造CEO楊紅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是產業缺乏數據及數據的精準匹配,整體發展效率比較低,生命健康各個細分領域過于垂直,相互之間交流性、協同性不夠;二是產業發展的主體應是政府、產業園、投資機構還是創業者,也存在分歧和困惑。
八大健康醫療產業園區
根據火石創造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生命健康產業最具吸引力產業園”名單,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光谷生物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中國醫藥城(泰州)、廣州國際生物島、南京生物醫藥谷8家園區上榜。
報告分析了全國452個產業園區數據,分別從企業活力、產品實力、科研臨床、知識產權、資本吸引力等維度進行考量,8家園區共有生命健康企業6832家,2017年至今成立的生命醫藥企業558家,共有上市公司128家,在研藥品的臨床批件978件。
“一流園區最顯著的特征,是要有一批一流企業,不管是領軍企業還是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這標志著園區的發展現狀。”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穎認為,還要有一流人才,要有科學家、創新型從業者、企業家等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團隊,才能保證園區一流的品質能夠不斷延續。
三是園區的生態體系,“包括成果轉化體系、公共支撐服務平臺、投融資生態、創新文化氛圍。”王穎指出,要留住高端企業和人才,還要考慮園區的規劃建設水平,比如植株平衡、商務配套等。
在生命健康創新企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小的情況下,產業園區對企業協同效應的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楊紅飛出示的數據,2016年全國新增生命健康企業數量大約為8.4萬家,今年將超過10萬家;但從企業規模來看,從業人員數同比下滑超過兩位數,“也就是有大量小公司存在。在產業鏈長、需要大量人才、企業數量高速增長時,每個公司的人員數量急劇下降,意味著大家越來越看重協同、看重購買服務方式,開始用共享經濟的方式思考整個產業。”
北美波士頓地區、歐洲萊茵河畔地區及以色列一直被認為是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園的標桿,均以集聚發展為主要模式,這樣可以快速形成人才、技術、資本集聚,打通成長路徑。
“但每個集聚區的生態完全不同,中國的園區完全對標美國發展是偽命題。”薄荷基金創始合伙人劉毓文認為,是否是一流園區,“最終還是要看企業質量和數量,做園區需要有前瞻性,預估十年二十年后的形態,這有一個發展規律和過程,不能急于求成。”
除了高新科研實力、吸引資本支撐,原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生來表示,“還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因為新興產業、園區很幼稚,沒有政策扶持和保護,很難快速成長。”
與“一流”的差距
作為集聚發展的產業,生物醫藥、大健康類產業園區面臨著定位、頂層設計、吸引企業、對接融資和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問題,“從目前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來看,好的定位特別重要,沒有明確定位會造成同質化競爭,導致整個產業非良性發展。”楊紅飛認為,其次是如何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降低創業初始成本,幫助企業快速成長。
差距之一在于園區生態系統的營造。產業園區運營團隊需要了解的內容包括,產業鏈上下游關系,產業鏈核心環節,園區缺什么、怎么補,哪些需要企業自己做,哪些可以通過園區運營平臺實現效率和價值提升。
“從園區產業的精細化定位、產業客戶落地,到生態體系搭建和日常維護,是目前我們與一流差距最大的方面。”王穎認為,現在國內產業園區往往看似形成了集聚,實際上可能只是一個自發形成的行為,集聚之后,企業之間并沒有產生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和公共資源共享。“實際上是無組織、無邏輯的集聚,一旦能夠通過園區團隊挖掘其中的關聯,產生更好的‘化學反應’,才能大大增加成功概率。”
在外界資本不斷介入時,不同于傳統醫藥產業園區的“健康小鎮”成為新興形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醫療健康行業合伙人金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健康小鎮將呈現三種模式,一是天然資源稟賦引領的健康養生小鎮,二是產業科技驅動的健康科技小鎮,三是醫療服務導入的醫療健康小鎮。
“健康小鎮需要把醫療健康服務這個核心產業發展起來,而不是以房地產開發為主;要有明確的服務和客戶定位,和當地既有的醫療服務機構形成差異化、互補性和相互依存的協作關系。”金毅認為,“雖然很多大型企業做了嘗試,但總體來說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產業還處于早期,前期投資需要規模、品牌構建期長、人才培育不易、回報周期較長以及和公立醫院的競合關系平衡等問題,還需要很長時間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