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湖南“南大門”之稱的郴州,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地帶,物華天寶,有著“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銀都”“中國觀賞石礦物晶體之都”的美譽。近年來,郴州市依托良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搶抓機遇,加快產業園區經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省第一方陣;2013年工業經濟總量排名全省第3位,新型工業化考核排名躋身全省第4位。今年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1月~9月,全市完成GDP1280.8億元,同比增長10.5%,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1.4%,排全省第3位,工業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5.6%。
這些年來,郴州經濟發展能實現后發趕超,轉型升級,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園區經濟功不可沒。
好政策讓園區發展持續健康
幾年前,郴州的園區經濟還似星星之火,園區內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家規模不大的企業在生產,人氣不旺、土地荒涼、環境不優。而如今,產業園區資本活躍、產業集聚,郴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一批園區已成為魅力新城。轉變的拐點發生在2009年,郴州市委、市政府跳出“就園區抓園區”的思維局限,更加注重打造良好的城市、交通、生態、政策等綜合環境,更加注重以創新驅動、四化同步來推動工業轉型,推動園區走上持續健康發展軌道。
郴州將人力、物力、財力及領導力量向園區集中,資金、資源、政策、項目向園區投放。在理清園區發展的思路、方向、重點的同時,該市積極爭取湘南承接產業規劃轉移政策支持,使園區工業企業實現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的市級部分超基數部分的70%全額返還園區;園區規劃內工業企業省級以下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服務性收費減半收取。啟動第五輪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工作,實行重大項目集中審批制度,并將69項市級經濟管理權限授予省級承接園區,64項行政審批權限下放縣市區,賦予園區和基層更大的自主權。此外,園區行政審批和政務公開工作也走在全省前列。
園區既是特區,也是現代化城市新區。郴州大力推進產城融合:一方面堅持產業支撐,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另一方面把園區作為城區、景區來建設,實現“三區”融合。
通過以產業支撐園區、城區擴張,全市園區面積從2009年的47平方公里擴大了目前的153.8平方公里,增長了3倍多,新拓寬的空間都是產城融合的結果。
通過全方位的筑巢引鳳,使郴州在歷史性的產業轉移大潮中,搶占了先機和制高點。短短幾年間,郴州園區從最初幾家企業的星星之火,發展到飛利浦照明、中國五礦、中化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落戶郴州的投資寶地,共引進內資1200多億元、外資過4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和到位內資連續多年居全省前列。
大投入讓園區建設日新月異
有了園區規劃,如何吸引企業進入園區?郴州市委、市政府通過銀園合作,帶動園區擴容提質邁入快車道。近幾年,郴州高新區、資興經開區、永興經開區、桂陽工業園、汝城經開區、臨武工業園、桂東工業集中區向銀行成功融資總計近30億元,郴州高新區東西河湘江流域重金屬治理專項公司債成功發行18億元。
與此同時,郴州以特許經營、共建等模式,廣泛吸引民間、企業、金融機構等參與標準廠房建設,使其固定資產投資從2009年的62.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63億元,增長了7倍;幾年來新建標準廠房1320多萬平方米,成為全省建設標準廠房最多的市州。隨著公路口岸、鐵路口岸、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平臺相繼投入使用,郴州正成為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和“無水港”城市。率先提出湘南三市聯合申報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并獲成功。
目前,郴州已發展15個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是全省擁有省級園區最多的市州之一。園區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開放承接的主要陣地,產業轉型的主要平臺。
上項目讓園區后勁昂揚勃發
項目是園區發展的生命線,產業實力是園區發展的終極實力。隨著金貴銀業、金旺鉍業、宇騰有色等本地企業順勢起飛,中國建材、中核集團、華潤集團、中國化肥等戰略投資者紛紛落戶,華磊光電、臺達電子、飛利浦、長奇新能源、郴電科技齊聚郴州,郴州經濟的“一礦獨大”結構徹底扭轉,逐步走出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的路徑依賴,向多元并舉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特別是成長性好、發展前景廣闊的LDE產業,在華磊光電、臺達電子、飛利浦等企業的聚集下,使郴州已成為全省最大的LED產品生產基地。
今年宜章經開區的伯朗電梯產業鏈項目、資興經開區的高鐵配件生產項目、郴州高新區的格蘭博家用智能機器人等項目,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建成后將成郴州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三產兩輪驅動,統籌發展,全面提速領跑。郴州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三分之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三分之一是服務業,三分之一是廠房、企業的3個“三分之一”格局。加工貿易躍居全省第一,進出口總額多年保持全省第二。
細數郴州近幾年來園區的發展成績,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實現“三級跳”:從2009年223億元跨越到2011年1079億元,到2013年達2411億元,兩年一個千億級,是4年前的10.8倍;上交稅金從9.7億元,上升到2013年44.2億元,是4年前的4.7倍;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從86億元上升到525億元,是4年前的6倍,從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16%上升到2013年53.3%,占了全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http://www.hengfa66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