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發展遇到的困難卻比其他地方來得嚴重,影響面也更廣,究其原因,就是海西的經濟結構問題。工業生態沒有形成,機電、裝備制造等圍繞工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尚未形成,必須加大工業投資,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農牧業、生物產業、農畜產品優勢,圍繞打造旅游業拉動服務業發展,建立良性的工業生態、產業生態。
過去五年,海西利用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的天時地利、得天獨厚,提速新興產業建設,新能源裝機規模占據全省的“半壁江山”,同時建成投運了一批新材料項目。如何看待和把握新興產業在海西的發展機遇?
怎樣看待新興產業在海西的發展機遇?
海西州委書記文國棟:省委省政府謀劃的能夠在世界產生影響力的兩大千億元產業都在海西。一是新能源,二是鹽湖化工,兩個產業最有可能改變青海經濟格局,最有希望走向全國,在世界產生影響力。因此,我們除了傳統產業,基礎產業,支柱產業這些海西的老本行以外,必須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上有重大突破。光能、光熱、光伏,以及海西在“十二五”期間一直投資的金屬鎂一體化等,海西在這些領域有優勢,也是今年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方面。為突出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新業態,州委已經成立了25個重點工作推進組,全州上下都應該把關注點放在這個“新”上。
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長王敬齋:近幾年,海西州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裝機規模達3260兆瓦、占全省的57.8%,其中光伏裝機容量達2933兆瓦、占全國的9.2%,成為全國重要光伏發電基地。同時,著力打造全國最大金屬鎂及其合金材料產業基地、化學合成材料基地;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形成環柴達木旅游圈,實現旅游收入103.1億元,是“十一五”的6.3倍。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
如何提升新興產業發展地位?
海西州委書記文國棟:我們將大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國家級新能源基地申報工作。在培育新材料產業方面,著力推進金屬鎂、鎳鈷礦開發、結構板材、電池級碳酸鋰、高純氯化鋰、儲熱熔鹽等產業項目建設,盡快建成投產,形成產品規模。同時,緊盯新材料發展前沿謀劃項目,瞄準國內外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的大企業進行一對一、面對面招商。新興產業發展關鍵是創新問題,要通過財政資金的投放和撬動,與大企業、新材料企業進行合作,在一些大學、中關村、深圳、上海、廣州共同建立海西(柴達木)新能源新材料實驗室,像地勘一樣,提前投入,入股研發,共同把創新和研發做起來,搶奪創新的先機。
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長王敬齋:海西的目標是到“十三五”末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13500兆瓦,并建成國家級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西電東送”示范基地、工業企業高效利用太陽能供熱供電示范基地。新材料產業方面,形成鋰系電池材料、鋁基合金材料、鎳鈷材料、烯烴下游高端化工材料、鎂基合金材料及鎂系耐火材料五個板塊為主的千億元產業集群,建成國家最大金屬鎂及其合金材料產業基地、碳酸鋰及其材料產業基地。同時,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大力發展“海西制造”,打造青海特色裝備制造基地。另外,形成枸杞、生態畜牧業兩個百億元產業基地,打造千萬人次、百億元收入旅游產業。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海西新材料及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工作推進工作組組長程利云:依托海西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能夠帶動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我們將重點打造“一個中心,三個集群”,即構建新能源裝備制造關鍵技術集中攻關研發中心,打造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制造設備產業集群,太陽能高純硅和多晶硅產業集群,以及風力發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怎樣促進海西光伏產業快速發展?
海西州委黨校教授羅永紅: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結構的70%左右,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發展光伏發電勢在必行。本土需求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
首先,啟動太陽能光伏市場,思路要有別于風電建設的思路。我國風電建設的一大特點就是采取集約發展的思路,這一思路的好處是發展速度快,但問題是上網難、調峰難,甚至出現一些風電場由于無法上網,而不得不“棄風”。如果光伏發電建設仍然采取集約式發展的單一思路,就很有可能重蹈風電的彎路。因此,光伏發電建設一定要并網和離網兩條腿走路,采取集約式和分布式建設并進,才是最快速和高效的。
其次,應重點支持建設分布式光伏系統。分布式光伏系統符合光伏發電特性和目前的技術水平。太陽能資源的主要特點是分布廣泛,有太陽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陽能資源,因此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勢是分布式應用,應該采取與用戶用電相結合的方式安裝光伏系統,低電壓接入配電網,實現就近開發就近利用。
分布式光伏系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分布式光伏發電可利用建筑物屋頂或附近空閑土地安裝小型光伏系統,所發電量主要滿足用戶自身的用電需要,多余電量上網,并與電網進行電力交換,由電網提供備用服務,最終形成社會用電量增加,而由電網提供電量減少的情形。
在分布式離網發展上,光電建筑一體化思路前景可觀。光電建筑一體化是指利用目前的建筑屋頂和可以采光的墻體,通過安裝薄膜電池發電。這樣既不用占用土地資源,而且可以改變目前許多建筑的玻璃幕墻的純裝飾性,一舉多得,既節約了建設成本,還能提供清潔能源。
此外,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快電力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補貼方式等都能有效地促進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采訪札記:感受柴達木的精神力量
四月的柴達木,春寒依舊。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采訪期間,一路前行,聽老一輩柴達木建設者的故事,感受頗深,親見新一代柴達木建設者工作,敬佩萬分。也讓我對柴達木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烏蘭縣,出于想要聽些“故事”的初衷,就向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史有祿詢問請教。他介紹,柴達木地區海拔高,建設者在克服缺氧、干旱、風沙、嚴寒等惡劣氣候因素之外,還要對付夏季成群結隊的蚊子,也是一大難題。78歲的山東知青馬傳海1965年初到海西,曾經一巴掌拍死62只蚊子的事兒,就成為一段傳奇。而且柴達木建設者不單經受著血與火的磨練,還面臨生與死的考驗。位于柴達木北緣的“南八仙”,就是因為8名年輕的地質隊員將生命留在這片土地而得名,同時留下的是英雄的事跡和精神,與瀚海永存。
采訪組來到都蘭縣,宣傳部副部長姬延海給我們講述:1957年,由21人組成的采鉛隊挺進錫鐵山,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設備的情況下,用“揀礦”的原始水平,生產礦石80多噸……而如今,錫鐵山已成為重要的鉛鋅礦開采加工基地。
聽了老一輩建設者的故事,產生的感想就是——信念,這是賦予柴達木建設者不懈奮斗的巨大力量。
這種力量根植大地讓建設者奮力前行,這種力量承載希望讓建設者鑄就輝煌,這種力量讓建設者有百折不撓的毅力、熱血沸騰的斗志,這種力量讓建設者有戰勝千難萬險的能力、創新發展的智慧。
來到察爾汗鹽湖,美麗的鹽湖在藍天底下煥發著生機,很難想象在1958年7月15日,15名工人和4名干部在察爾汗鹽湖支起了一頂“馬脊梁”帳篷,邁出了我國鉀肥生產的第一步。現在,察爾汗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在采訪過程中一名適婚男子和記者打趣:“柴達木不但盛產鉀肥,而且盛產‘剩男’,我才28歲,但是天天風吹日曬,別人都說我像48歲……但我還是愿意將自己的青春獻給柴達木。”
作為一名“90后”,對于“柴達木精神”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最強烈的感受來自于一個個真實存在的柴達木人的身上。
一路采訪,發展風帆高懸,干群斗志昂揚,濃濃的“奮斗精神”貫穿始終。
精神的種子,往往就偏愛激情的沃土。在這一路的采訪過程中,一直被這種“正能量”激勵著。海西不僅有豐富的物質資源,也孕育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柴達木精神。一代又一代柴達木人,依靠柴達木精神的支撐,把信念的根須如紅柳一般深深地扎在這片希望的沃土上,實現了柴達木盆地從昔日的“八百里瀚海無人煙”變成今日的“八百里瀚海換新顏”。
聽老一輩柴達木建設者的故事,再看新一代柴達木建設者的作風,無一例外,幾乎每個人都對柴達木飽含深情,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柴達木雖然條件艱苦,但正是這種磨礪,成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柴達木的風沙、酷暑鑄就了他們戰無不勝、勇往直前的風骨。
我想,正是柴達木精神成就了海西經濟發展曾經的輝煌,那么這種精神的傳承,也必然會讓海西在轉型發展的新常態下,逆勢崛起,再展雄姿,實現第二次騰飛!讓新興產業的理想走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