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產業園區已成為四川推進工業強省、產業興省的主要戰場。如何進一步發展產業園區?7月29日,在蓉召開的全省推進產業園區發展大會,集中從“看差距、找潛力”這一角度,提出了探索園區質量提升的新路徑。
全省推進產業園區發展大會提出:“把加快產業園區發展作為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的有力抓手,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推動產業園區從要素投入向內生增長、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三個轉變。”
我省產業園區的發展站在了全新高度,并將加速發展。
差距一:總體規模不小產業層次有待提高
轉變:從要素投入向內生增長轉變
“縱觀我省產業園區總體規模不小,產業層次有待提高。”會上透露出我省現狀:“特別是自主創新方面,2012年,園區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1.0%,低于全國1.9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德國、日本和美國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2.9%、3.8%和4.7%水平。”
為此,本次產業園區會上,我省提出產業園區要從要素投入轉向內生增長,“科技創新驅動”是關鍵詞,也是此次參會者的關注點。
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市州熱情極高。成都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超談到,目前該區已建成以8家國家級孵化器為核心、總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建設了1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打造了重點領域公共技術平臺50余家。
科技創新要慢工出細活,樂山市委書記唐堅現身說法:2008年以來,樂山高新區共投入研發資金超25億元,與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今年又與北京中關村共同設立了樂山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萍紕撔?,讓樂山產業逐步從低端邁向高端化發展:該市新興產業比重由過去三年來的20%提升到現在的30%,2015年將升為50%。
工業對GDP的帶動立竿見影,但科技創新的投入,見效是個長期過程。為何現在各市州有科技創新的投入動力?成都高新區用事實詮釋了創新的力量:此地不見煙囪,但每層樓卻能創造出數億元產值。
對此,省經信委主任王海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要園區和企業增強創新驅動,而我們的企業60%集中在園區,所以園區就要成為創新驅動的主戰場。只有在這個平臺上來增強創新能力,實現產、學、研聯合的促進。才能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差距二:園區集約化利用程度有待提升
轉變: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我省部分園區仍然以加工制造為主,區域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三年來,園區電子商務年平均增速僅為21.7%,低于中西部地區年平均增速25%左右的平均水平,與東部地區超過110%的增速相比落后不少。”會上,傳遞出這樣的信息。
“園區的發展以前主要是以擴大規模為主,解決的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問題。如今,已從規模擴張開始轉向集中、集約、集群發展。”王海林如此表示。
集中、集約、集群,就要提高投入和產出的效率。綿陽江油市,通過提高入園“門檻”,比如明確投資總額、投資強度,并對未能兌現投資承諾的企業,建立定期退出機制等,項目投資強度達到148萬/畝,盤活閑置土地800余畝,有效破解了工業發展用地瓶頸。廣安鄰水縣,專門制定鼓勵政策鼓勵企業建多層廠房,一批企業投資強度高達500萬元/畝,達到沿海發達地區水平。
廣安華鎣鼓勵企業建多層廠房,依托中小企業孵化中心培育“樓宇經濟”,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優質項目,占地55畝、規劃建設10萬平方米的中小企業孵化中心,可入駐中小企業30戶以上,促進了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在如今我省產業園區走出的新型化工業道路上,各園區不僅集中、集約、集群發展,產業發展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王海林表示。
差距三:園區數量不少,投資強度亟待提升
轉變: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
數據表明,2012年,四川共有各類園區204個,但國家級、省級園區僅有54個,投資強度130萬元/畝,相比之下,江蘇省級以上開發區就有146個、山東170個,投資強度也遠高于我省。
“增強投資強度,就是要打造循環發展的產業鏈,把資源從頭到尾利用完整,通過資源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而不能像過去依靠新增土地、投資、資源耗費來發展,這樣的模式是堅決要改變的。”王海林說。
產業發展串聯成鏈,各市州已初具成效。攀枝花釩鈦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熊啟高為記者講述,目前,該園區鈦精礦、富鈦料和海綿鈦產能均居全國第一,鈦白粉產量占全國20%以上,形成了三條完整鈦產業鏈和幾條鈦產業廢棄物硫酸亞鐵、廢酸、氯化鎂綜合利用產業鏈。
達州市經開區以“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為思路,建立了以天然氣化工、硫磷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為重點的循環經濟體系,在企業內部、園區企業間、跨園區間實現了三條循環鏈。
廣安鄰水經開區管委會主任何軍說,積極培育汽摩產業,促進“中小”與“龍頭”關聯發展、成鏈發展,汽摩產業鏈基本形成,園區產品配套率已達20%以上;樂山沙灣不銹鋼產業園區,通過引導龍頭企業主動讓利,兩年內聚集了53戶不銹鋼下游配套企業,形成“冶煉→熱軋→酸洗→冷軋→制品”的完整產業鏈,產業加快向高端延伸;華鎣甘為重慶當“配角”,園區產業配套重慶達60%以上。
王海林透露,省經信委今年將建立一套園區集約化發展的考核指標體系,來引導園區科學發展,“過去對園區的評價和考核側重點在于園區的規模,而現在我們要進一步考核園區的投入和產出,例如,每畝地的投入產出強度,循環利用的能力等一系列的指標考核,來實現園區集約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