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茶葉產業提質升級的意見》(湘政發〔2013〕26號)、《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南省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湘政辦發〔2014〕6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發展茶葉產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緊緊抓住全省茶葉產業提質升級的重要機遇,以效益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為主線,以質量為保障,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創新產業核心技術,大力推進品種良種化、生產標準化、質量安全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茶葉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創建生態有機茶示范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全市茶葉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到2016年,全市建成12萬畝有機茶園,年產茶2.5萬噸,茶葉綜合產值達25億元,完成出口創匯6000萬美元,打造永州有機茶旗幟品牌2個。到2020年,全市建成有機茶基地20萬畝,全部投產后年產茶5萬噸,建成國家級高標準茶葉檢測中心1個,200畝茶葉苗繁中心5個,實現茶業綜合產值100億元,完成出口創匯1.8億美元,打造永州有機茶旗幟品牌5個,其中核心品牌2個。
(三)發展布局。到2020年,圍繞建設“全國最好的有機茶葉示范區”,基本建成以永州北部縣區為主的有機黑茶基地,以永州東南部和中部縣區為主的有機綠茶基地,以永州中部、東南部、西南部縣區為主的有機紅茶基地,以永州西南縣區為主的苦茶基地,以永州中部、東北部、東南部、西南部縣區為主的野生茶基地。圍繞打造“永州有機茶”統一品牌,基本形成有機黑茶、有機綠茶、有機野生茶、江華苦茶、有機紅碎茶等為主導的名茶產品。做強做大我市較有實力的茶葉企業,形成集約發展。
二、工作重點
(一)抓好基地建設和標準茶園建設。高起點編制《永州市茶葉發展區域規劃》,建立5個年出圃2000萬株的無性系工廠化容器育苗良種繁育基地,確保全市茶葉擴園種苗供應。建設好5萬畝有機黑茶基地、5萬畝有機綠茶基地、5萬畝有機紅茶基地和5萬畝苦茶基地,力爭每年完成茶葉擴園2萬畝的建設任務。強化野生茶樹資源保護,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促進古茶資源的永續利用,提升永州茶葉的商業價值。抓好現有茶園更新改造、升級和新擴茶園管理,支持和鼓勵茶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有機茶基地認證,確保有機茶基地認證率達到80%以上。全面開展標準茶園創建,全市重點創建6個1000畝以上市級茶葉標準園和3個10000畝以上的標準園區,標準基地創建率達到90%以上;大力推廣無性系良種栽培、茶葉有機配方施肥、茶園病蟲綠色防控、茶葉機械化采摘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快出口茶葉示范區建設,帶動全市茶葉質量安全整體水平的提升。
(二)加強經營主體建設。重點扶持市場帶動力強、規模大的龍頭企業,支持市內企業通過聯合、股份合作、并購和重組組建大型龍頭企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鼓勵引進大型深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探索擔保、貸款、上市等模式,加快培育上市企業和國內、國際品牌龍頭企業。加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促進茶農向專業化發展。加大茶葉專業村的扶持,促進茶葉規模化發展,實現茶葉生產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扶持有實力的企業創建有機茶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與基地及茶農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種植—加工—終端市場”的茶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茶葉企業生產技術和設備升級換代,全市重點創建5家現代化茶葉加工示范企業,實現茶葉生產加工的清潔化、連續化、智能化、標準化。支持茶葉企業科技創新,重點扶持有實力的茶葉企業建設國家級高標準茶葉檢測中心,積極扶持茶葉企業進行茶葉新產品開發和深加工。促進茶葉與花卉、天然藥物等生物資源結合,開發生產藥茶、保健茶及飲料茶。支持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擴大生產袋泡茶及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加快茶食品、茶用品、茶藥品、茶化工產品的開發研究,進一步延伸茶葉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到2016年,全市培育1個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和1個過億元及3個過5000萬元的茶葉龍頭企業。到2020年,培育1個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2個過5億元、3個過億元的茶葉龍頭企業,培育國家級茶葉龍頭企業1家、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
(三)推進名優品牌建設。認真策劃 “永州有機茶”品牌整合、打造方案,加大扶持和統籌協調力度,培育打造以有機黑茶、有機綠茶、江華苦茶、有機紅碎茶等為主導的名茶品牌。一是強化標準管理。對品牌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和管理實行標準化,做到品牌有標準、程序有規范、銷售有標識、市場有監督。二是嚴格品牌管理保護。支持企業爭創湖南名牌、湖南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搭建品牌推廣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鼓勵成立各類茶文化促進組織,支持社會組織建設茶藝館和觀光茶園,興辦茶文化和茶葉產業的網頁、網站,拍攝與茶葉相關的影視作品。支持茶葉主產地區開展茶文化節、旅游節等各類茶文化活動,結合鄉村旅游開發,將茶園打造成旅游風景區。到2020年,全市分茶類重點打造4個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茶葉品牌,其中綠茶2個、黑茶1個、紅茶1個。
(四)加強市場建設。市中心城區建設一個功能配套齊全的產地區域性市場,各重點產茶縣區可在市場建設、房地產發展上綜合考慮建設茶葉交易市場、茶品鑒商業街。積極實施永州茶葉走出去戰略,鼓勵茶葉龍頭企業創新營銷理念和方式,在省內外構建茶葉營銷網絡,在大中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設立品牌茶銷售連鎖店、專營店、加盟店,進駐大型連鎖超市等,提升永州茶葉的市場占有率。
三、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茶葉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各級政府要以新型工業化理念謀劃茶葉產業發展,將茶葉經濟作為現代農業的總抓手,從源頭上、從領導機制上保障和推動茶葉經濟加快發展。市里已成立永州市油茶和茶葉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全力推進茶葉產業發展。
(二)創新投入機制。采取政府投入、企業投融資和個人、集體投資以及銀行信貸等多元化投資方式,拓寬引資渠道,加大對茶葉產業的投入。市縣兩級要整合資金,從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發展、外經貿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機補貼、退耕還林、科技創新、以工代賑、移民產業扶持、扶貧開發、水利建設、防護林建設、農業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中安排項目資金支持茶葉產業發展,重點支持良種繁育基地、茶樹良種補貼、基礎配套設施、標準茶園創建和龍頭企業品牌培育、技術改造、市場開拓等。銀信部門要加大對茶葉產業的信貸支持,對從事茶葉生產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評級和授信工作。
(三)強化科技信息支撐。積極探索茶葉科技人員和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長效機制,引進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建立完善市、縣區、鄉鎮三級茶葉科技服務體系。推動企業與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借助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和裝備優勢,加強茶葉品改、種植和加工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形成企業自有知識產權。依托永州市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立永州茶葉產業信息服務平臺,做好茶葉種植、采收、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信息服務,增強茶葉產業科技信息化支撐能力。積極引導和鼓勵茶葉企業、茶農成立茶葉行業協會,運用協會平臺整合有效資源,制訂茶葉行業規范,規范發展秩序,展示永州茶葉品牌。探索建立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促進土地向茶葉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各縣區在流轉土地時,要辦理好相關的土地流轉手續,符合相關銀行的抵貸需要,同時配套3%的建設用地(最多不超過20畝),并享受工業園區同等優惠政策。各縣區對連片1000畝以上的規模茶葉基地,要配套建設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四)創新激勵機制。市政府每年對縣區的茶業發展工作進行績效考核,列入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市財政部門負責牽頭每年整合有關農業農村方面的資金用于支持和引導茶葉產業基地建設和扶持茶葉企業發展壯大。各縣區也要根據自身情況制訂茶葉生產考核獎勵機制,設立產業發展扶持和引導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