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新城北部,天津靜海國際商貿物流園。這里歷經15年的發展,成為一片創新的熱土、一個開放的園區,正描繪著一幅生態、創新、發展的美麗畫卷。為更好地挖掘園區聚焦發展的亮點和聚力創新的實踐,日前,記者深入園區采訪,探索園區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發展與蛻變。
天津靜海國際商貿物流園管委會主任龐洪彥親自參與了園區的籌備、建設、發展,是園區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之一。
“我們這個園區建于2003年,起初叫靜海鎮北環工業園。當時,工業發展彰顯著一個地區發展的硬實力。如何做大做強全鎮工業產業,真正實現工業強鎮戰略,成為擺在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經過集思廣益、充分調研,鎮里確定依托工業園區推進工業化,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區和支撐區,加快經濟強鎮建設步伐的新思路。在這個背景下,作為靜海鎮工業聚集區的北環工業園正式拉開建設帷幕。”龐洪彥介紹說。
圍繞建設功能齊全、結構合理、設施配套、管理科學、環境優美的工業園區,該鎮不斷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使園區實現了“九通一平”標準。同時,把投資軟環境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以園區聚集項目、以項目聚集產業、以產業帶動規模。恒興鋼業、富仁板帶等一批重點企業迅速落戶,實現了項目投資與經濟運行持續快速增長,發展速度與效益同步提升。2009年8月31日,市政府批準園區為天津市第二批區縣示范工業園區,園區二次“創業”拉開帷幕。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心城區由服務密度高的現代服務業取代產業密度低的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布局成為主導趨勢。而地處靜海城郊,以二產工業企業發展為主導、產業結構單一的靜海鎮北環工業園區定位顯然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趨勢,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特別是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更讓該鎮下決心調整園區產業結構,形成競爭新優勢,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
園區自2009年批準為區縣示范園區以來,尤其是2014年更名為天津靜海國際商貿物流園后,將發展現代商業、物流,以及無污染的高新技術企業為目標,發展定位確定為現代化綠色國際商貿物流區。
“我們園區坐落在津滄、京滬等高速公路的交匯口,距天津市區30公里,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非常適合發展三產服務業。靜海新城人流、物流相對集中,也需要這樣一個大型商貿物流區為其實施新型工業化、城市化提供有力支撐。這些因素堅定了我們加快轉型升級的決心和信心。”龐洪彥對園區的轉型升級有著獨到的認識。
“確定發展三產定位以后,園區就不再招商工業項目。在招商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多種招商資源,切實將各種優惠政策用足用好,吸引更多有實力的投資者。在引進項目時,園區不僅考慮引進項目的投資密度和稅收強度,更注重知名企業的品牌帶動作用。”龐洪彥繼續介紹說。
正是依托良好的投資環境,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紅星美凱龍項目、天津利達糧食現代物流中心、新湖國際商貿城等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先后落戶園區。“天津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項目是園區引進的大型物流項目,總投資150億元,規劃占地5000畝,打造以果蔬、海產品、糧油、肉類等農產品批發交易為核心,集加工配送、倉儲物流、電子結算、拍賣、電子商務、金融擔保、品牌培育、標準化推廣等于一體的農產品流通產業園區。該項目一期交易市場已投入運營,蔬菜日交易量2千噸。二期項目也在建設當中,并與萬科合作建設智能供應鏈中心項目。新湖國際商貿城項目占地面積1000畝,投資40億元。該項目與平湖進口商品城合作開發天津進口商品城,已開業面積1萬平方米。紅星美凱龍項目一期全球家居生活廣場已建設投入使用,二期城市綜合體規劃建筑面積約35萬平方米,三期精品軟裝中心、四期電商物流結算中心正在建設中。”龐洪彥對園區內的項目如數家珍。
在短短15年時間里,天津靜海國際商貿物流園區經歷了從鄉鎮工業聚集區到市級區縣示范園區、從工業產業向新型三產服務業的華麗轉身。這既是園區深化改革開放的真實寫照,又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下一步,園區將按照做大規劃、上大項目、做大產業、求大跨越的基調謀劃發展,力求園區發展納入國家發展層面,在更高層次上做好對接經濟文章,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并在新一輪的發展競爭中贏得先機。目前,園區規劃提升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施‘騰籠換鳥’,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園區將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即把老區工業項目遷出,騰出土地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提升園區發展定位。將園區建設成為對接京津冀,輻射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化的現代商貿物流園區。”談到今后的發展,龐洪彥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