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整合項目、示范成片、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思路,整合省級和縣級資金,先行布局農村能源建設工作的轉型升級。以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養殖場沼氣工程和新村集中供氣等項目為載體,以沼氣為紐帶,“三沼”綜合利用為核心,全面形成“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立體良性循環,實現了用氣與用肥同步、養殖與種植相融、生態與經濟互贏的綜合效益。射洪是全國畜禽養殖大縣,有養殖場448個,年產糞污280余萬噸。投資4120萬元建成和泰公司等10處養殖場大沼工程和瞿河鄉保全村等15處新村集中供氣工程,建鋼結構中溫發酵罐9000立方米,常溫發酵池4500立方米,年產沼氣240萬立方米、沼渣沼液18萬立方米,讓糞污變成了寶貝,并為“三沼”綜合利用提供了條件。
轉變思路
讓沼氣利用效益最大化
太和鎮中溝村養牛大戶蒲小洪家修建的20余立方米的沼氣池,雖然時近冬日,仍然在正常產氣,滿足生活所需。“沼氣池產生足夠的沼氣,既解決了牛糞污染環境問題,還能幫助周邊群眾做飯、照明等,經濟又實惠。”
蒲小洪家的沼氣惠及周邊群眾,是射洪農村能源建設實現轉變的一個縮影。
以前,縣農能局在農村能源建設中,把重點放在一家一戶上。近年來,針對養殖場大沼工程產氣效果好、農村實有人口減少的現狀,縣農能局把沼氣建設重點放在大型養殖場和人口集中居住區,鼓勵養殖場自籌資金添置沼氣發電機、沼氣鍋爐、沼氣烘干機、燃燒器、沼氣燈等設備,將所有沼氣工程所產的沼氣實現100%利用,安裝發電機年發電65萬千瓦時;8個大沼工程安裝了沼氣鍋爐為發酵設施保溫和豬場供熱;3個養殖場安裝了沼氣烘干機用于飼料加工;為3600戶農戶實施集中供氣,年直接收益13.5萬元。
清潔能源的使用,不僅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更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沼液利用
生態農業有了“生態肥料”
今年5月11日,農業部專家和全國農技中心2016年農田節水項目與管理技術培訓會的150名代表們一行,參觀了超強農牧業園區養殖基地、超強農牧業園區種植基地。專家們認為,沼液與化肥配合,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為蔬菜及時、準確地提供所需營養,節水省肥省工,顯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值得推廣。
超強農牧業園區利用沼液種植蔬菜,是射洪全方位利用沼液的一個縮影。
走進鄭葛生態養殖公司,處處鳥語花香,聞不到一絲異味,儼然走進了公園。“整個豬場的糞污經過沼氣站的發酵,沼氣可以滿足附近幾十戶村民的需求,沼液成了很好的肥料。”業主說,公司大力推廣“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節水養殖、綜合利用”的技術措施,探索“零排放”養殖模式,周邊環境大大提升。
近年來,射洪縣依托養殖場創建園區,鼓勵養殖業主以沼氣工程為紐帶,以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為突破口,擴大養殖場規模,發展菜蔬和瓜果種植,生產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實現種養良性循環。建成超強、峻原、塔子山、金檸等9個種養園區,流轉土地28600畝,修建田間儲液池31200立方米、沼液灌溉管網81000余米,購置沼液抽渣車16輛、沼液泵120臺,實現園區內沼液管網全覆蓋、沼渣沼液全還田、零排放。
近年來,隨著養殖向規模化的轉變和沼氣工程的全覆蓋,處理后的沼液出現了經常性富余,容易產生較嚴重的面源污染。為解決這一難題,射洪建立政府、社會共同投入“沼肥產、送、用”PPP模式綜合利用畜禽糞污發展新機制,促進沼肥異地還田。目前,已在9個鄉鎮的21個大型生豬養殖場和13個規模種植基地開展沼肥異地配送服務,全縣累計還田沼肥10.8萬方,服務面積3.6萬畝,推進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沼渣商品化利用
讓低產田變成金土地
在沱牌鎮鳳凰村四川翔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正通過發酵、二次堆放腐熟及分選、造粒,把生產好的有機肥運送到云南、新疆等地。
“大型養殖場的糞污,通過沼氣化發酵處置,干的糞污(沼渣)由有機肥廠上門運走,濕的糞水沼氣化處理后由合作社拉走。”車間主任介紹,公司生產的有機肥成了大型種植基地的搶手貨。
射洪建成沱牌鎮翔龍公司、金鶴鄉超強公司上規模商品化有機肥廠2個,年產有機肥3.6萬噸,消納了縣域白羽肉雞場雞糞和養殖場富余沼渣,產品遠銷新疆、云南等地。
制肥是沼渣綜合利用的其中一種形式。在射洪,還推廣了以下兩種模式。
推廣沼渣還田。購置干濕分離機12臺,在沼氣站內生產沼渣肥,大力推行沼渣還田,直接用于周邊的種植基地,發展無公害有機農業,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香黑香”有機豬肉、“清見臍橙”“中華水果野香豬”“富硒黑花生”“彎哥有機米”等,為全縣企業和農民創收3000萬元。
推行低田改造。結合土地整理和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大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對新造地、低產田推行沼渣還田,按照每畝施用40立方米沼渣肥進行土壤改造,年均新建、改良高標準農田面積3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