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河南省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答辯在鄭州舉行,10個申報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縣(市)主要負責人率團來省城“趕考”。這項今年首次進入中央一號文件的田園綜合體究竟有什么魅力?當縣(市)政府一二把手站上講臺,表現如何?讓記者帶你到現場看看。
縣政府一二把手登臺答辯
下午3點,在鄭州市一家賓館的會議室,答辯準時開始。來自中牟縣的答辯團隊第一個登臺。
臺下坐著的是來自省財政廳的專家,以及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的評委。單從布局來看,和大學答辯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是,臺上的大多是來自10個縣(市)的政府主要負責人。為了確保答辯中沒人搞“小動作”,在講臺一側,還坐著來自監察部門的監督人員。
孟津縣常務副縣長辛俊峰并非第一個登臺,不過著實引起了臺下媒體的集體關注。因為就在不久前,該縣頒發了我省首張“田園綜合體”工商執照。
平時,領導們一發言總要說上不短的時間,不過這次答辯,時間可沒那么寬裕。根據要求,辛俊峰們要在13分鐘內完成整場答辯,前8分鐘對該縣申報田園綜合體的項目進行總體介紹,后面5分鐘則要回答評委們提出的兩道“難題”。考試時間控制嚴格,時間一到,無論是否答題完畢,都要被叫停。
記者注意到,各縣帶來的項目都規模頗大,有的甚至總規劃體量十多個億。要在8分鐘時間里讓評委有個綜合了解,可是不容易。各種壓力之下,“緊張”也成了一些考生的普遍感覺。一位副縣長在答辯結束后,對記者坦言,自己當時緊張得腦門都冒汗了。“縣里很重視這次答辯,也是怕自己表現不好,功虧一簣。”他說。記者注意到,壓力之下,有些參加答辯的代表沒有把控好時間,經過提醒后最終還是答題超時。
田園綜合體是什么?
能讓縣長、副縣長重視的“腦門冒汗”的田園綜合體,到底是什么?
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根據這份文件,田園綜合體應當“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隨后,在今年5月,財政部印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河南、河北、四川、甘肅等省份確定為2017年首批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評委之一、省財政廳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樊曉告訴記者,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大的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讓農業效率高起來,通過休閑農業、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舉個簡單的例子,單獨賣桃子賺的錢不算多,如果讓游客來摘桃子,把旅游與農業結合在一起,那么收益就可觀得多。創意農業+文化旅游+地產的方式也是田園綜合體的體現之一”。
樊曉告訴記者,此次,全省共有25個縣(市)申報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經過前期的專家評審和實地考察環節,淘汰掉了其中15個縣(市)。最終的建設試點,將結合“考生”的表現,從此次參加答辯的10個縣(市)中產生。
“最終將確定6個建設試點,其中2個國家級建設試點,4個省級建設試點。”省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陳霞光說,根據財政部和我省方案,每個國家級建設試點將獲得2500萬元的財政資金支持。省級建設試點的資金支持規模還未最終確定,不過“不會超過國家級建設試點”。
2500萬元的資金支持鄉村發展,對于縣級政府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也難怪縣長、副縣長們“冒汗”。
申請完資金并非一勞永逸
在答辯中,縣長、副縣長們被評委們問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結合本縣實際,談談你眼中的田園綜合體及其在本縣經濟發展中的影響。第二個問題是,結合本縣項目實際,談談如何確保農民在綜合體發展中的充分參與和利益分享。
那么,各縣準備如何建設田園綜合體呢?孟津縣常務副縣長辛俊峰在答辯現場說:“我們將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思路,規劃面積8萬畝,總投資12億元,打造‘都市生態休閑農業觀光區、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河圖文化傳承區、生態果品采摘區、美麗鄉村示范區’五大區域。通過持續建設,到2020年內,田園綜合體將實現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特色亮點更加突出,創業創新更加有效,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等目標。年接待游客800萬人次以上,綜合收益10億元以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3萬人以上。”
辛俊峰舉了該縣“十里多彩長廊”項目的例子,該項目“三季鮮花盛開,四季瓜果飄香”,2016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帶動就業上萬人,實現綜合收益達3億元,他表示,“這就是我們角逐試點的資本”。
各縣在競爭資金時“躊躇滿志”,不過,對于省財政來說,資金下發后如何進行有效監管呢?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在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中,我省將加強項目、資金監管和考核評價,對項目實行動態管理。“試點項目進展緩慢、達不到工作要求,我們將取消其試點資格,停止撥付,直至收回試點資金。”省財政廳農村綜合改革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陳霞光說。
并非所有財政資金都要“競爭分錢”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省財政廳多次舉辦類似的答辯會,讓各縣(市、區)競爭項目資金。
就在今年3月31日,省財政廳組織河南省2017年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答辯會,在這場答辯會上,來自全省42個縣(市、區)的主要領導,奔赴數百公里只為了10分鐘的“趕考”時間。這種被稱為“競爭分錢”的模式始于2013年,并在“美麗鄉村試點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也得到了財政部的肯定和各界的廣泛看好。
那么,今后是否我省涉及財政的所有項目都將采用答辯這樣的方式獲得資金呢?“不全是這樣。”省財政廳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樊曉介紹說,采用競爭的方式能體現公平、公開、公正性,也適用于那些需要確立試點、示范的項目。不過,像一般性的財政性資金分配,還要兼顧均衡性和公平性,做到“人人得實惠”,并不適用競爭的方式。因此大多數專項資金還是會采用傳統的“因素法”,結合人口、農業勞動力等綜合因素來進行評估,確保惠及每個人。
據財政廳工作人員透露,本次答辯后,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的初步評選結果將在一周后面向社會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