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湖北省宜都興發生態工業園,“沒有絕對的廢物,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興園理念牌格外引人矚目。“宜都興發生態工業園利用當今世界的領先技術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走出了一條實現‘美麗中國’宏偉目標的路徑。”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興奮地說。
建生態和諧礦山 豎綠色磷化工標桿
宜都興發生態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3000畝,項目于2009年落戶宜都,是興發集團繼宜昌猇亭精細化工園后走出三峽庫區建設的又一個大型綜合性磷化工產業基地。園區分三期建設,到“十二五”末,園區將完成投資60億元,創產值100億元,實現百億元工業園區的目標。筆者日前走訪了該園區,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凈、安靜、整潔。原本世人眼中“臟、黑、臭”的化工企業,在這里卻成為了無煙工廠、清潔工廠、生態工廠。
化工是現代工業中污染較大的行業之一,宜都興發生態工業園項目落戶宜都以來,興發集團積極響應國家加強環境保護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號召,打破化工企業傳統生產模式,累計投入上億元專項資金進行環保治理,通過多種途徑將廢棄物轉化為產品、能源和原料,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著力打造綠色環保、和諧發展的生態園區。2011年,園區被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聯合授予“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發展循環經濟 實現資源永續利用
園區通過技術創新,生產線上的40種副產品都得到了循環利用,磷石膏用于生產建材、水泥,實現了節能、減排、降耗、高效的目標。
該工業園依靠先進設備和工藝,有效提高礦產資源利用能力。興發集團總工程師羅寶瑞介紹,在磷資源綜合利用中,興發集團首先在礦山對貧礦和富礦進行分層開采,并進行重選,確保品位達到18%以上。同時,把尾礦充填到礦山的采礦區,既降低了生產中的運輸成本,確保貧礦資源得到利用,還有效地防控了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當礦石運進工業園區后,通過“雙反浮選”回收磷礦的伴生資源氟、碘、硅、鎂以及稀土元素資源;按照質量品級分類使用原則,園區依托濕法磷酸裝置,通過分質利用磷酸,實現了產業規模化、上下游一體化、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新型生態園區。
在興發生態工業園區的東南角,湖北甕福藍天公司總經理助理龔興榮指著已經完成地下、場平的工地介紹,由興發集團和甕福集團強強聯手、共同投資10億元建設的磷資源綜合利用二期工程開工,翻開了氟硅碘資源綜合利用、濕法磷酸精制的新篇章。
治理礦山環境 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
園區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礦山開采管理和地質災害治理,分別在各礦山設置了堆石壩進行廢石堆放,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耕地占用,并大力組織實施了土地復墾和復綠,有效遏制了亂采濫挖和植被破壞。同時,大力組織實施了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先后投資5000多萬元分別對樹空坪礦區、瓦屋礦區、武山礦區等進行了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投資6000多萬元分別對白竹礦區、瓦屋礦區進行了采空區充填,投資200多萬元對樹空坪礦區進行了水患治理,這些項目的實施從根本上改善了礦山生態環境。企業所屬的興隆磷礦、興昌磷礦、武山磷礦被評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資近4億元支持道路交通、地方教育和新農村建設。投資1.88億元在礦山企業所在地修建鄉村公路12條、123 公里,完成鄉村道路硬化200多公里;出資1億元在興山、保康修建多個居民小區,搬遷安置礦區移民近300多戶;捐資1億元,支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并在興山一中成立湖北省第一個中學教師獎勵基金;安置庫區移民、下崗職工3500多人次。同時還通過對口幫扶、送科技下鄉等方式幫助移民增收;投資建立無污染高效蔬菜基地1000多畝,幫助農民建設畜牧業養殖基地和小型加工廠;為農民無償購買和贈送致富信息、科技栽培養殖書籍2000多種;在網上為農民建立“綠色產品”宣傳窗口,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未來,公司將以樹空坪礦區為重點,投資3億元,建設關子口小區、茅草坪小區、高嵐小區,對采空區居民進行整體搬遷,對老采空區和地表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礦區4000畝土地進行平整修復;開展景觀生態規劃研究,將樹空坪礦區打造成為國家級“綠色、和諧礦山”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