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儀隴縣賽金鎮潮水壩村,連片的柑橘樹沐浴著暖陽,綠中泛橙、長勢喜人。潮水壩經雙勝至新政,沿途縱橫的廂壟、白色的大棚、蜿蜒的道路、忙碌的村民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呈現出一派“放眼是園區,處處皆繁忙”的景象。
據了解,儀隴縣突出規劃引領、強化龍頭帶動,依托海升、中味等龍頭企業,打造縱貫縣域南北的百里產業長廊,走現代農業、高科技農業、大農業之路。
立足實際 科學謀劃新藍圖
儀隴是一個農業大縣, 幅員面積1767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63萬畝。“前些年,由于種糧仍未走出效益低的怪圈,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等原因, 農村存在土地撂荒的現象。”儀隴縣農牧業局負責人說。
如何突破瓶頸障礙,走出發展困局?儀隴縣意識到農業基礎薄弱、 企業帶動不夠的短板,要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須結合自身優勢, 借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形成獨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走出一條適合儀隴特色的現代農業、高科技農業、大農業之路。
儀隴縣因地制宜,高標準、高質量編制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現代柑橘發展規劃》,明確了“招引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培育大產業、創建大品牌、融入大市場”的發展思路。2016年9月,儀隴縣與陜西海升集團正式簽約, 確定率先在潮水壩村建設高標準柑橘產業示范園。
“儀隴土壤、土質、氣候適合種植柑橘。政策扶持力度大,也被縣委、縣政府招引的誠意和走現代農業之路的信心所打動。” 海升集團負責人王一凡介紹,海升將根據周邊柑橘產業發展情況配套建設冷庫、分選線、果品后處理中心、其它精深加工項目,成立科研培訓中心,建設2000畝柑橘苗木繁育基地, 配套建設柑橘主題公園0.5萬畝, 快速推進儀隴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儀隴縣引進的億元級龍頭企業還有浙江中味集團、 利達豐集團、廣東溫氏集團, 分別發展加工型蔬菜、有機蠶桑、生豬養殖,豐富“3351”產業布局,為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完善配套 全力充當好幫手
“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上多想辦法,在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上狠下功夫。”在一次產業項目招引推進會上, 儀隴縣發出了鏗鏘有力的聲音, 也付出了實際行動。
潮水壩村作為海升柑橘產業園的核心部分, 率先引進了水肥一體技術。“這項技術是政府運用PPP模式引入的智慧農業技術,實施果園水肥一體化,全縣標準化果園實施水肥一體技術達1.2萬畝。”儀隴縣農牧業局負責人說,這項技術既降低了企業成本, 又解決了依賴雨水灌溉不足等問題。
儀隴地形多為低山丘陵、 水資源欠缺,如何解決產業園建設遇到的難題?儀隴給出的答案是:加大投入,配套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該縣全部產業園區共建設產業道路43.5公里, 田間作業便道87.5公里,整治河道5.4公里,新建堰塘27口,蓄水池38口。
11月28日,記者踏訪新政鎮三條溝村,一條寬闊的瀝青村公路蜿蜒而下。 遠遠望去,白墻青瓦的民居掩映山間,山坳廂壟縱橫連片,不遠處的金屬大棚熠熠生輝。
走近大棚,記者看到,網式大棚骨架已安裝完成,幾名工人正在棚頂安裝遮陽網、防蟲網。“這是海升二期脫毒苗繁育基地,今年4月開始場平,目前已完成70%。”三條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家喜介紹,腳下的瀝青路是今年按照縣上規劃的4A農旅景區標準新(擴)建的,全長7公里,寬4.5米,解決了海升二期脫毒苗基地建設運輸難的問題。
倒包勞務 創新鋪就幸福路
11月28日, 潮水壩村2組村民李春秀拿著彎刀, 砍掉柑橘樹周邊的植物。“手頭的活路叫除雜, 保證柑橘樹享受到充足的陽光。”李春秀說,眼前這一片柑橘樹, 她已經用心呵護了1年零2個月。
2017年9月,李春秀承包了村里產業園的部分勞務,當起了160畝土地上3000株柑橘樹的“管家”,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的工資。李春秀算了一筆賬:今年流轉4畝土地得租金2000元, 承包勞務年入24000元, 相比以前種莊稼總收入翻了3番。
今年5月, 海升集團制定了新的政策,與學習技術快的李春秀簽訂了正式員工合同。“今年公司為我購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5份保險,過著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李春秀告訴記者。
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得益于海升集團“公司+基地+農戶” 的利益鏈接機制。 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園區務工、入股分紅、返租倒包、銷售產品實現增收致富。
“讓村里有能力的人把勞務承包出去,參與管理,務工掙酬。我們公司每周進行技術培訓。”王一凡說,下一步,公司將進一步完善這種“勞務倒包”模式,推廣應用,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共享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