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發展,產業是根基。
作為老工業基地,洛陽如何把握新一輪發展機遇,在“十三五”發展中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斗目標?
洛陽的答案是:按照國家政策導向和市場發展方向,選擇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旅游作為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選擇市場前景好、增長速度快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作為積極培育的新興產業;選擇資源稟賦好、競爭能力強的文化、科技服務、牡丹、健康養老、特色高效農業作為大力發展的特色產業,形成以主導產業為支撐、新興產業為引領、特色產業為亮點的現代產業體系。
瞄準高端綠色
壯大產業集群
近日,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了洛市相關產業實施方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現代物流業、高端石油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科技服務業、特色高效農業、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業、新能源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牡丹產業發展的12個實施方案,均原則通過。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構建“五強六新五特”現代產業體系的整體要求,根據我市出臺的關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指導意見,16個產業中的每一個產業都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主要包括產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發展目標、重點工作、保障措施等內容,并附有各個產業的重點建設項目、擬培育的龍頭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擬招商方向和企業等名單。
高端、服務、集群、綠色,是各產業實施方案中提到最多的字眼。
例如,《新材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討論稿)》提出,要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著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產品,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發展、集聚發展,形成龍頭企業引領、高成長性科技企業集聚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實施方案(討論稿)》提出,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倡導綠色生態安全為引領,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加工和特色服務,實現農業產業集群化、高效化。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討論稿)》提出,堅持創新驅動、應用引領、項目支撐、產業集聚,將電子信息產業培育成為我市重要的支柱產業。
構建“五強六新五特”現代產業體系,就是要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是要促進洛陽產業向高端化、服務化、集群化和綠色化轉型。
瞄準產業定位
加速轉型升級
當前,我市已具有門類較為齊全、部分領域優勢明顯的產業基礎,但也存在主導產業效益較差、新興產業規模不大、特色產業特而不優等突出問題。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洛陽爬坡過坎、轉型跨越、蓄勢崛起的關鍵時期,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構建“五強六新五特”現代產業體系,就要明確不同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布局、產業培育、產業支撐。這些內容在各產業實施方案中均有體現。
例如,《高端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討論稿)》繪制了全產業鏈條圖譜,明確了產業發展的四大重點方向,即原油煉化、精細化工、氟化工和化纖紡織。《現代物流業發展實施方案(討論稿)》提出,要以道路物流、專業市場和產業集聚區物流、快遞物流等為發展重點,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現代物流企業,努力把洛陽打造成區域性物流樞紐。
還有,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發展環境優良、產業鏈條及配套完善、綜合競爭力較強的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建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研發和生產基地,打造鏈條完整、技術先進、優勢突出的國家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等,這些都是我市產業未來發展的目標。
副省長、市委書記李亞指出,“五強”未來將打造成為千億級產業集群,是洛陽產業的基石,在全市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決定著洛陽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六新”是未來洛陽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和話語權的關鍵;“五特”是洛陽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洛陽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洛陽的特色招牌和靚麗名片。
出臺配套政策
確保落實到位
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斗目標的戰略抉擇,也是落實“9+2”工作布局的核心舉措。
現代產業體系目標已納入市政府年度目標管理。下一步,各縣(市)區、各部門、產業集聚區將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和具體配套政策,并確保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優化發展布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統籌規劃產業集聚區、服務業“兩區”、生態保護區,優化產業的功能分區,促進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和人口集聚相互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強化政策保障。制定完善我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重點領域發展的專項政策,重點在產業準入、招商引資、土地供應、人才服務、資金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和服務力度。
強化項目支撐。緊緊圍繞現代產業體系,認真研究國家的政策導向、產業導向和市場需求,立足洛陽實際謀劃一批有政策、有市場的好項目。著力強化“五強六新五特”產業招商,推動產業上下游延伸、左右鏈配套。健全完善領導分包、項目例會、聯審聯批等項目推進機制,優化項目建設環境。
推動集聚發展。堅持“五規合一”“四集一轉”,實施“百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工程行動計劃,構建上下游銜接的區域產業鏈,形成科學合理的區域生產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