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對傳統污染企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治。扶持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 傳統產業走向綠色發展,改善存量發力增量 產城人融合再上新臺階,如今佛山僅剩的63家陶瓷企業,卻創造了超越當時全市陶瓷行業1/3的產值和稅收。如今,這一做法被證明了環保不但不會為經濟發展增添負擔,反而成就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疊加效應。
扶持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 傳統產業走向綠色發展
行走在佛山的街道,再度看到陶瓷廣告,上面印著“國際知名設計大師蒞臨佛山”的標語。在佛山人看來,這是當地產業升級換代的直接縮影——從大規模的生產制造到產品的研發設計。
東鵬陶瓷的董事長何新明曾在回憶時說到:“2008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就是把制造業往外搬。但也正是走了那步"險棋",東鵬陶瓷才由過去大型投資設備廠房轉變到輕資產模式,把重點放在品牌、標準化建設以及產品創新上。”這是整個佛山陶瓷業的變化。
佛山市經信局副局長謝國高表示,調研發現當時佛山30%優質陶瓷企業就貢獻了70%的經濟效益,而剩下的企業則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損耗,造成了“少數人賺錢,全市人民受害”的結果,行業整治勢在必行。
據他介紹,佛山隨即開始對全市傳統產業實施“三個一批”戰略,即扶持壯大一批符合環境要求、實力強的企業,改造提升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淘汰轉移一批落后產能,以此倒逼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釋放環境效益。
具體的做法,就是引導民營企業向品牌創建、科技創新、產業鏈整合、多元化發展、市場開拓、總部建設、互聯網+等領域攻堅克難,讓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在科技創新方面,佛山市政府每年掏出約21億元的資金幫扶企業,單單環保工作一項,“十二五”期間市財政一共撥出2600多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各種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項目、清潔生產企等。
政策的引領與財政資金的撬動讓佛山產業質量、環境質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位政府官員這樣評價:
“10年前,佛山的天永遠是灰色的,晚上看不到星星,連月亮也是朦朧的;10年前,西城山上應季的花甚至不能按時開放,而隨著以陶瓷業為主的污染產業開始整頓,藍天青山綠水重新回來了。”
改善存量發力增量 產城人融合再上新臺階
民營經濟在佛山市經濟結構中占到了絕對的主導作用,去年,佛山市民營企業的數量達到145308家,占全市企業比重87.8%。要想讓企業家們走上綠色發展的道路,一個巴掌自然拍不響,而許多改革轉型的成果,都是來自政府和企業“唱雙簧”。
美的是佛山自主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告別“小鐵錘小車間敲出電風扇”,到如今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家電研發制造商,美的靠的是不斷的創新升級。在美的的全球創新中心里,陳列著最新的省電空調、節水洗衣機、空氣能熱水器等諸多環保產品。在美的集團辦公室主任盧書平看來,節能減耗不僅是對國家、政府政策的響應,亦是企業增強競爭力的內生需要。
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長周佩珊認為,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根據市場需求來研發節能環保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是明智的選擇,因為綠色、環保、智能化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傳統產業、存量經濟上做文章外,佛山市還秉承生態環保的理念,在增量引進方面有目的地選擇處于產業鏈高端的企業,嚴把投資強度、產出率、生態環保等準入門檻,變招商為選商。
在“中國第一建陶鎮”南莊鎮的綠島湖片區,吸引了阿里巴巴佛山產業帶、佛山全球電商生態科技城等都市型產業項目入駐。近年來,佛山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業態,數據顯示,2015年佛山市優勢傳統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幾乎各占“半壁江山”,且先進制造業增速達到15.2%,遠超傳統產業。
在產業格局變革的新趨勢下,佛山的產、城、人更加融合,這座南方的工業城市正在迎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加協同發展的理想局面。它就是美麗的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