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但凡關注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人都會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華裔國外頂級科學家、企業家開始在中國開拓自己的事業。曾經遠渡重洋的他們為何開始回流?起始于十年前的國家千人計劃究竟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美國政界、學界人士開始警惕中國的人才招募?這些復雜的心態或許可以從外媒對“千人計劃”的評述中一窺究竟。
百濟神州創始人王曉東、信達制藥董事長俞德超、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康立泰藥業首席科學家趙毅、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在中國的創新藥產業團隊中,這樣的名字越來越長。這些名字背后有一個共同標簽:“千人計劃”。
2008年,中國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該計劃從2008年開始實施,旨在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有重點地引進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出臺該計劃初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動長期不振的生物醫藥產業崛起。事實證明,千人計劃實施十年來,在生物醫藥行業方面的人才集聚影響的確是最強的。
越來越多的外媒開始關注到這一情況,當然報道的立場也是“五味雜陳”。那么,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的崛起勢頭和這個起于十年前的國家人才招募計劃到底有多大關系呢?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就在“知乎”上回答關于“千人計劃”時就提到,“在我看到這個項目出臺的時候,我還是很激動的。感覺是一個標志:中國在中央政府層面開始大規模、有計劃、高強度的試圖吸引海外人才了。”
根據去年12月最近一次公布的情況,中國“千人計劃”共接受了41名新的企業家和630名年輕科學家。而“千人計劃”網站顯示,自2008年推出以來,“千人計劃”共吸引了6000多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回到中國發展。
事實上,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正在強勢崛起,“崛起”的苗頭已然顯露。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雖然區域只有一平方公里,卻匯聚了4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形成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重點產業集群。到2020年產業年產值預計超過1000億元。這一系列數字的背后關鍵就是60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的落地。
不過,有外媒也并不認為“千人計劃”就已經大獲成功。STAT在近日的一篇報道中也提到,有業內人士認為,“千人計劃”未能實現最初預期。因為,在美國頂級大學和生物醫藥公司受訓的拔尖中國人才,大多數并未回國效力。對許多人來說,以“海歸”身份回國所伴隨的不確定風險和回報,不如美國終身教職和體面工作的更有吸引力、誘惑性。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David Zweig)長期觀察研究“千人計劃”,他表示:“千人計劃”推出后立馬起到效果,但“最終同預期目標有差距,盡管吸引了一些很好的人才回國,不過最好的人才并未回國。”
而且,與令中國吸引力愈來愈強的其他因素相比,“千人計劃”有時候顯得可有可無。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高級研究員Ben Shobert致力于研究中國高科技領域。Ben Shobert在同選擇回中國發展的海歸交談中,他們首先會提及看到“更多的機會帶知識產權回國并在中國實現價值,比在西方國家市場看到的機會要多”,而且“是時候回國了。”Ben Shobert指出,這個時候,“千人計劃”通常只是“排在第三、四位的理由。”
STAT提到,“千人計劃”只是中國致力成為全球生物醫藥重要參與者所作努力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政策配套、市場成熟度、醫藥消費能力升級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成熟。比如,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積極推動國外藥物審批流程加速,并且使得將中國納入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變得更容易。
在前不久剛剛生效的最新規則允許未有營收的生物技術公司在港交所IPO,且只需滿足三個條件:估值至少1.92億美元,擁有專利,公司運營2年以上。這使得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智力成果更容易變現。正是這些要素共同促使了生物醫藥人才開始回流。
值得注意的是,“千人計劃”推出以來也屢經修改以彌補缺陷。比如說在美國擁有終身教職的專家學者更不愿意全職回國。中國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情況,該計劃幾年前修改為可以在一年內的幾個月時間里回國效力,只是在額外津貼方面打些折扣。
此外,近些年來,中國已開始將引才目光盯向海外青年人才甚至是國外出生的人才。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準通過了《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細則》,“青年千人計劃”正式啟動。王立銘表示,“在‘千青’出臺前,很多高校其實壓根就沒有成系統的招聘年輕海歸的程序和慣例!很多人想申請都不知道找誰,給出的offer也往往是根本不能獨立做研究的講師副教授,工資是可憐巴巴的幾千塊一個月,這樣的條件除了不得不海歸的和真心要回國做事業的,真的很難吸引到什么人。”
即使“千人計劃”有種種缺陷,仍可謂足夠重要甚至成功,以至于引起美國部分人認識憂慮美國大學和公司正在流失寶貴的人才。
王立銘提到,自己在導師前流露出回國想法后,導師還專門給《紐約時報》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們必須開始嚴肅對待美國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現象,我有一個中國學生他就說自己一定要回國,搞得我很驚訝。”
該議題甚至還出現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去年的聽證會上。在這次聽證會上,美中經濟和安全審議委員會委員Michael Wesse就表示,“考慮到正在發生的‘挑櫻桃’般的人才流失,”千人計劃被輕視了。長期以來,Michael Wessel一直鼓吹對“千人計劃”加以限制。